首頁 > 電影

電影《派特森》影評:詳解:這麼多隱藏的細節你真的看到了嗎?

派特森影評
賈木許的《派特森》並不是一部多麼晦澀難懂的電影,普通觀眾對這個關於公交司機詩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能無障礙地看懂,但《派特森》豐富而富有內涵的細節,則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誤解。反復看了五遍,這算是一篇拉片筆記,也算是一篇影評。

如果不能準確接收到這些細節信息,對這部電影大概只會停留在「文藝片」的層次,但《派特森》是一部真正的藝術片——文藝片和藝術片可能表述不同,但因為「文藝」這詞在當下的各種曲解,變得有種輕微的嘲諷意味,這是其一,其二,說《派特森》是一部「藝術片」是因為這部電影觸及到了藝術(準確來說是詩歌)的真相。

再強調一遍:賈木許是音樂、美術、文學包括電影各方面素養都很出色的電影藝術家,他的「文藝」屬於極為高階的等級,不是簡單的文藝小清新這種噁心流行語能概括的。

何為詩人?何為詩心?

大部分影迷對《派特森》的觀感都能統一到此處:所謂日常生活中的詩意,派特森作為公交司機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一種生活,兩個世界。他對日常細節的高度敏感,他的溫柔耐心,他的細膩優雅,讓他在表象上極為單調而枯燥的生活中找尋到美麗的詩意。

這種觀感是直接的、確定的,當然沒錯。但並不是這麼簡單,把詩意等同於生活細節,或者直接掛鉤於對生活的敏感之心,都是弱化簡化「詩人」的行為:對生活敏感細膩的人很多,甚至有能力塗抹兩筆創造幾句「佳句」的人也大有人在(朋友圈是這些人寫這些句子的最好的秀場),但這些人並不是詩人,雖然那幾句話是詩歌的形式,甚至也有詩歌的美感。

派特森是公交司機也是詩人的事實,並不代表詩人的門檻被拉低到人人可為的地步:重要的是派特森的「詩人之心」。真正的詩人,身份如何並不重要(跟身份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這顆「詩人之心」,不是只有在想發洩心情炫耀幾句隨想的時候才切換到詩人模式,沒有切換這一說,詩人永遠是詩人。

生下來就是,在他意識到之前就是,在之後也是,在死後也永遠是。——這不是語言遊戲,如果不是如此,那所謂詩人一定是個蹩腳的所謂詩人而已。

這就是天賦。賈木許或許確實想通過這部電影去傳達生活日常中的詩意之美,去激勵一些心懷抱負身為平凡的觀眾,打開你的五官,觸碰無處不在的詩意。但在根本上,是在彰顯派特森作為詩人的獨特性與不可模仿:對的,派特森的身份再普通,他的詩人身份也不是任誰都可以效仿的。

詩人之心,是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任何接觸中都是詩人的狀態,這是一種真正的無時無刻不在創作的「溫柔的癲狂」,也是杜尚所謂的「我的呼吸便是藝術」。真正的藝術家之間,殊途同歸。不是只有派特森在瀑布前寫詩的時候他才是詩人,他在駕駛公交時、遛狗時、和女友聊天時、早上醒來時、吃早餐時,都是詩人。

先理解這一點,才能更多地抓住電影中的豐富細節。

日常生活的戲劇性:危險

《派特森》不是單純地在表現生活中的詩意,而是在表現發現詩意的過程。所以,很多細節呈現的不是詩意,而是神奇、巧合、幽默、危險,而派特森通通在接受它們、消化它們,生活中的「呼應」,對應到創作上的「呼應」。


比如派特森的23路公交車出現故障拋錨,女友、酒吧老闆和他交談中都提到一句「公交車不會爆炸成大火球吧」,前後出現,就形成一種對應(文學創作中的呼應、渲染),隱隱傳達的是一種日常的危險。

包括那個失戀的黑人小哥埃弗雷特,對前任糾纏不捨,最後在酒吧舉槍自殺——當然是一場鬧劇,派特森制服了小哥,前任女孩誇讚派特森用的詞是「heroic」,有英雄氣概的。日常生活中的危險,日常生活的中的英雄。

賈木許太擅長撩撥觀眾的情緒,比如派特森帶著馬文遇到一車說唱團隊,對方說要他提防馬文這種鬥牛犬很容易被偷。對應的是之前派特森去酒吧把馬文系在酒吧外,之後派特森再去酒吧,觀眾的情緒期待就是:聽了被偷的警告,他會不會把馬文帶進去。沒有,馬文依然在外面。這種觀影情緒的把控,讓觀眾完全浸入劇情中。

這是賈木許的拿手好戲。包括派特森家門口那個老是傾斜的郵筒,派特森每次回家都要扶正,後來才揭示出,是頑皮的馬文乾的好事——派特森和寵物狗馬文之間有一種幽默的對抗關係,馬文(這個名字的含義就不多說了,熟悉賈木許的都知道這個梗)毀掉派特森的詩集,是這種對抗的最高峰。

在毀掉詩集之前,賈木許在台詞和鏡頭上給出了暗示,當天早上派特森帶馬文出去散步,剛出門就發生了分歧:明顯習慣是往左邊走,但今天馬文選擇往右邊走。而且在走到大瀑布時,派特森想停下來休息(這是他習慣寫詩的地方),馬文拒絕停留,又跑著向前。

這已經隱約暗含著要發生的戲劇性了,出門前勞拉對馬文說:guard our palace,然後一個鏡頭給到派特森忘在沙發上的筆記本。終於釀成慘禍。

再往之前推,前面有個情節是勞拉一直勸派特森把詩歌印出來,「至少求了你一年了」,派特森答應了,許諾周日就去印。注意,就在這時候,馬文叫了一聲。——彷彿聽懂了對話,為之後毀掉筆記本鋪墊。

敘述和虛構的本能

《派特森》充滿了各種類似的行為模式,比如每天起床、看手錶,出門,聽印度裔老哥們抱怨,開車,寫詩,遛狗,在酒吧喝啤酒等等。在公交車上的劇情很少,主要是是派特森在聽別人的閒聊。有趣的是,出現了三場閒聊:兩個小男孩,兩個建築工人,兩個大學生。

他們談論的內容五花八門,但融合了各種敘述、虛構(吹牛)、議論: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就生活在敘述和虛構、議論構成的世界中,這不是什麼作家、藝術家的專利,而是我們生活便如此。兩個建築工人互相吹牛怎麼吸引女人,這幾乎就是口頭文學創作了。也別忘了還有酒吧老闆的一處場景,他在向一個女人講述荒誕不經的關於熊的故事。

還有洗衣店裡的黑人說唱小哥,屬於說唱形態的「派特森」,他隨時隨地要創作,找韻律、配歌詞,和派特森惺惺相惜,雖然說唱小哥有些蠢,但也有股可愛的痴勁兒。(多說一句,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一首關於洗衣店的詩,不知道賈木許設置這個場景算不算致敬)

派特森的詩歌創作,在這種語境中,也變得與當下緊密聯繫:藝術家與生活最是緊密相連,緊密得甚至讓普通人覺得不接地氣。詩人的派特森,五官是永遠打開的,所有這些觀察、感受,都經過變化融入到他的詩中,有的能看出來(比如火柴、啤酒杯杯底的詩句),有的無法看出來,但能感受到。

關於電影中的詩歌,我在一篇日記中也做了整理:https://www.douban.com/note/607686062/

雙胞胎

《派特森》裡有一個重要的、反復出現的細節,就是雙胞胎,先後出現六對雙胞胎,有趣的是,寫詩的那個小姑娘說是雙胞胎,但沒有在同一畫面中出現,可能賈木許玩了個花樣。此外,還有派特森和勞拉周六晚上看的那部《亡魂島》。裡面的女主角和勞拉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派特森還調笑說你倆就是對雙胞胎。

還有酒吧老闆自己與自己下棋,這種雙胞胎隱喻——各個年齡段的雙胞胎,在派特森這個小地方如此高頻率出現幾乎是不可能的。賈木許在電影中加入了這一罕見的、幽默的、富有戲劇性的細節,就是為了增添神秘性,也增加了許多意指,比如冥冥之中派特森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就形成了某種「孿生」的關係。

睡姿和手錶時間

派特森的女友勞拉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角色,她有太多夢想:紙杯蛋糕、民謠歌手、視覺風格藝術家等,而且很神奇地是她有種特別純真的熱情,不管是不是不切實際,她也是典型的白日夢想家,某種角度來說和派特森是一類人,所以他們在一起。

注意週一到週三,畫面右側都出現了IPad,酒吧老闆曾問派特森為什麼不買一部智能手機的事,還問到他女友,派特森說女友有智能手機,還有筆記本電腦和IPad,而且女友對他沒有手機這回事也可以接受。

但這對情侶的狀態是危險的:這種危險是潛在的、隱藏的,電影裡沒有任何直接表現二人爭執破裂的段落,派特森溫柔,勞拉熱情,但總是有種不安。每天早上醒來,二人的睡姿變化,很耐人尋味。

週一到週五,派特森起床都要看手錶,賈木許也給出時間的特寫鏡頭(週末兩天沒有給手表特寫),週一到週五的時間分別是:6:12、6:15、6:12、6:28、6:28,這種微妙的時間變化(連續給特寫,不可能毫無意義,當然也不能過度解讀),代表著派特森陷入連續疲憊。

派特森vs彼特拉克,勞拉vs勞拉


此處鏡頭很值得揣摩,派特森在地下室裡的小工具間寫作,勞拉下來問候,賈木許用了一個非常常見的「鏡子反射」的鏡頭,但在這裡,就有了強烈的疏離感:勞拉和派特森的精神世界,多少是格格不入的。

而且在電影開頭和後半部分(84分鐘),都出現了一個畫面:床頭櫃上的相冊。有派特森軍裝照,父母照片,甚至還有小狗馬文的照片,唯獨沒有勞拉的照片。

很感人的是,電影裡雖然對勞拉這個角色有些許嘲諷,對二人的關係有某種擔憂,但總體來說依然是甜美的。

沒有出現在床頭櫃上的勞拉的照片,出現在派特森的餐盒裡,和但丁的明信片放在一起。——他對勞拉的愛是無限溫柔的(片中那首詩《小南瓜》),從種種細節中就能看出,他非常耐心地接受勞拉變幻無常的理想追求,和無處不在的黑白色系改裝,正如勞拉對他詩歌創作的信心,從來不會動搖。

後來勞拉提到,另一位古典大詩人彼特拉克有一本早期詩集叫《秘密之書》,是獻給一個叫勞拉的女人。派特森與彼特拉克,勞拉與勞拉,冥冥中好像對應上了。

這種情感細節上的隱約和曖昧,是賈木許電影的重要美學特徵,甜美之下有隔閡的暗流,矛盾之中也有愛意洶湧,相比他之前的作品,《派特森》裡的「隱約和曖昧」顯得溫厚許多,不再是冰冷和無助的,而是充滿了如冬日陽光般的愜意。

詩人的身份焦慮

詩集毀掉後,勞拉安慰派特森,派特森說:沒關係,那些詩本來就是寫在水上的。這大概是全片最令人感動、心碎的台詞。

但請大家收起傷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此時的派特森,才開始意識到「詩人身份」的問題。之前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是不是詩人的問題,因為他一直在寫,這本身就是,何必思辨。但現在詩集被毀,沒有任何的物理證據能證明他是詩人(當然是自我證明)。他開始動搖了。

沮喪的周日早上,他再次拿起精神偶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詩集,看著背面威廉的肖像,前面一處鏡頭中能看到他簡陋的工作間牆壁上也掛著威廉的肖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職業是醫生,業餘寫詩,深刻影響了美國現代主義詩歌。

於是在見到永瀨正敏飾演的日本詩人時,他扭捏、愧疚、糾結——對比之前遇到寫《water falls》的小姑娘,小姑娘驚訝他作為公交司機竟然也懂詩,派特森苦笑——此刻在一個真正的詩人面前,派特森是羞愧的,因為他都無法相信自己是一個詩人。

永瀨正敏提及了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提及了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曾經在埃菲爾鐵塔上擔任氣象觀測員,什麼都可以很詩意(派特森當然懂這個道理,但他現在的狀態是自我懷疑)。在永瀨正敏無意間充滿禪意的觸發下,派特森終於恢復了鎮定,詩人的身份焦慮也迎刃而解,無需證明,是也好,不是也好,都無所謂:內心深處是,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寫也是,不寫也是,給人看是,不給人也是,詩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個人覺得,酒吧老闆在牆上貼的那麼多派特森本地名人(包括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金斯堡兩位著名詩人),不管是有公園還是街道以他們命名,其實都不是男主心中所羨慕的,他沒有強烈的名利心(他甚至不想打印自己的詩集),這讓他變得真正與眾不同,尤其是對國內詩歌現狀了解的話,會對這部電影有更多的感觸吧。

那些詩人打破了頭也要出名,要趕緊開宗立派,標新立異,和派特森相比,什麼叫雲泥之別。

最後,電影裡的這些小細節錯過,不會影響理解劇情,開頭就說了,《派特森》不是什麼晦澀故事,但領會到這些細節,才能更深入地體會賈木許的用心,何為藝術,何為創作,又何為「詩心」。很多電影,不要簡單地用「文藝」囊括,有時候一個詞太小,小得連一隻螞蟻都蓋不住。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