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窒息》影評:我對新版的看法,看似又要出個一豆瓣評分八分

窒息影評

雖然全程無鬼形,但是那彈舌聲,那詭異的氛圍,那精神異常的媽媽,那小女孩的眼神和那顆頭。。。 我剛看了評論發現很多人貌似沒看懂結尾,我自己的理解是女主媽和朋友要讓邪教王回歸就需要一個家族男性的身體並且要在他心靈最脆弱的時候才能佔領他的身體,所以最後男孩從閣樓跳下去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崩潰甚至死了,最後那一幕邪教王的那個光波已經完全融入了男孩,之後給男孩加冠其實是恭喜邪教王的回歸。

史上第一種高分恐怖片,我猜這個恐怖片大約不會撲街,一般昆池岩這種類型都是吹起來的,我們來看一下,這片的色調

新版SUSPIRIA

中國的影迷對導演盧卡·瓜達尼諾並不陌生,今年奧斯卡熱門影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就出自他手。 作為一名尚年輕的導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5年,他的《假日驚情》就曾角逐金獅獎。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窒息》改編自意大利老導演阿基多的同名經典恐怖片,一眾好萊塢大咖傾力加盟,《假日驚情》的女主演蒂爾達·斯文頓與導演繼續合作。 題材、演員都讓它高高吊起了人們的胃口。 按照小浪在前線的看片體驗,《窒息》在視聽上是先鋒的,文本上也比舊作豐富得多。 它一經放映就成功擊暈了很多觀眾。 剛上映完,不少觀眾紛紛表示驚嘆,但隨著時間流逝,一些經過思考後的不同聲音出來了。 這部電影無疑成為本屆威尼斯口碑最為兩極的作品。下面就讓我們的特約影評人@於婧為您逐一解讀。 正文開始 毋庸置疑的是,盧卡·瓜達尼諾這一版的《窒息》是一部在視聽語言上非常優秀的作品。 在這個年輕身體被年長女巫侵占的古老故事裡,瓜達尼諾幾乎使用每一種景別,每一種角度和每一種運鏡。 在陰謀和人物心理的塑造上,很好地學習了前輩們的懸疑片與恐怖片。 可惜的是,70年代的德國背景和有意為之的裝飾藝術置景,並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完成女巫故事之外,那個想要表達的黑暗。 原版《窒息》裡,一開場就消失的女學生,在這裡成為了新人物Klemperer博士與舞蹈學校之間的聯結線索。 一邊講述女主角Susie如何在學校逐漸成為Mother Markos重生的軀體,一邊講述精神分析醫生Klemperer博士如何一步步亡命搜索。 影片乍一看,並不企圖在立意上做太多的呈現,而是單純希望講一個好看的鬼故事。 如果瓜達尼諾的意圖在此,那麼這部影片毫無疑問是最優秀最具風格化的類型片之一。 影片大量的使用了低角度的鏡頭,在不同的場景裡,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Susie與舞蹈老師Blanc的對話,採用中景AB面的低角度鏡頭,轉到Susie時,是危險到來之前的未知,轉到Blanc時,則是陰謀爆發之前的未知。 這樣的鏡頭,結合人臉與場景對比鮮明的燈光,很好地將觀眾帶回黑色電影時期的美學。 當Blanc走到Susie身後時,Susie還不曾到來的恐懼感用特寫前景來表現,而Blanc則全身模糊在後方,用景別上「作假」的強烈矛盾—— 這種矛盾甚至是不符合物理現象的——來突出人物關係的不對等。 同樣能讓觀眾回到30年代的鏡頭語言,還體現在快速粗糙的推拉鏡頭與搖鏡頭上。 攝影機的視點從一個人物突然轉換到另一個人物,營造了場景的緊張感。 當這種緊張感和音樂相結合的時候,又把觀眾帶回到70年代的德國。 當然,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舞蹈場景與巫術場景的結合。 為了同時表現人物的權威(舞蹈老師Blanc),無助(中了巫術的女學生Olga)和肢體的力量(Susie),舞蹈場景幾乎動用了從大景到特寫,從俯拍到仰拍,所有可能的角度與景別。 而幾場舞蹈的場景,也常常與其他角色受巫術折磨的場景進行平行剪輯,舞蹈的力量成為了巫術的力量,暴力成為了美學。 舞蹈在這部影片裡,就是Mother Markos的巫術,群舞則是她對所有人的控制,既是共謀,也是邪惡。 所以,當最後一場復活戲真正到來時,好像地獄烈火一般的色調與授予死亡的恩惠,就不那麼突然了。 可以說,導演在《窒息》裡,就是想要嚇人。 所以他的畫面不是用於敘事,而是為了挑起觀眾的恐懼,讓他們看得「不那麼舒服」。 比如,Susie第一次跳主演舞蹈的時候,出走的另一位女學生Olga,則在密室裡承受筋骨俱斷的痛苦。 如果只是為了交代學校裡真的有女巫一事,這個場景不需要如此多的時長。 這場戲之所以拍的那麼漫長,顯然是為了讓觀眾受到更大的感官刺激。 但也正是這個原因,《窒息》作為恐怖片,對觀眾的心理刺激就變得很薄弱。 你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屠殺,你只是不知道,這個屠殺要多久。 所以,《窒息》的劇本事實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瓜達尼諾顯然有意表達別的一些東西,並且有意的很表面。 一些顯而易見的置景和Klemperer博士的故事線,讓這個鬼故事的純粹性顯得可疑。 比如,影片的開頭,特寫書本上榮格的名字,這讓Klemperer博士成為一個可以被期待的角色。 精神分析和這個人物在這個故事裡,一定是揭開真相的關鍵所在。 然而在之後的影片裡,精神分析並沒有在這個人物身上真正地有所體現。 誠然,舞蹈老師對學生夢境的支配和身體的控制,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看做是精神分析的一部分。 但若僅僅如此,就顯得很表面,並且,與Klemperer博士這個人物產生了脫離。 Klemperer博士這個人物的設定,有太多流於表面的意圖,在舞蹈學校發生的故事裡,並沒有被很好地具象化。 比如,Klemperer博士的妻子在二戰中被送往集中營,在這個70年代的背景之下,觀眾又常常可以聽到學生遊行運動的聲音... 但極權、暴力和精神控制這些本可以在舞蹈學校互文的主題,在後者的發展過程中,其實是缺失的。 Blanc對Susie的指導,並不能體現出強有力的精神控制。 Susie與其說是控制,不如說是自己受到了Mother Markos的召喚。 而每個老師共同完成的陰謀,也難以與極權共謀產生很好的呼應。 瓜達尼諾真正想要致敬的德國電影,在這一點上卻完成地非常好。 弗里茲·朗在《M就是兇手》裡,從頭到尾都沒提到納粹,整個故事就可以被當做懸疑犯罪片。 然而,無處不在的陰影與恐慌,處處都在顯示對納粹的嘲諷。 《M就是兇手》 導演意圖未能很好表現的另一個原因在於,Klemperer博士這個人物被描述地太過單薄了。 他出現了,他身上被設置了很多似乎具有更高立意的背景,但他既不能解決自己這個人物的困境——找到妻子,也沒能幫助主角擺脫她的困境。 導演和蒂爾達·斯文頓 拍攝片場 如果影片最後將重點落在Klemperer博士,也就是二戰創傷的話,這個人物在前期的塑造未免也太薄弱了。 如果導演就只是想要講一個鬼故事的話,那麼結尾又顯得畫蛇添足。 在劇本創作上更加犯了大忌的地方在於,Klemperer博士不是自己找到了妻子,而從Mother Markos口中聽到了真相。 Susie也不是一步步發現了巫術,而是直接接受了附身... 那麼觀眾就很難將主角的心理恐懼投射到自己身上,優秀的視聽語言所帶來的恐懼就只能停留在感官了。

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預告片

一開始大家看到的是一個被受害的女孩兒

一直在說著那個女巫陷害他的故事,然後去找醫生求救,但是還是沒有成功,最後還是被殺死了,我們可以從這幾點看出來?當醫生去的時候他就已經發現那個女孩被那個女巫給殺死了,後來就是SUzy到了那個德國的芭蕾舞學院,她先是到了芭蕾舞學院,然後再審核,成功的進了芭蕾舞學院後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女孩躲在那個櫃子裡,那個可能就是被陷害的女孩,也就是老版的那個窒息,

那個新開那個櫃子的人就是那個女孩的朋友,但是最後還被殺死,我們可以發現後面有一道閃光,那個就是女巫借來殺人的一個工具,後來女巫要重新安排了一個舞蹈

其實就是女巫的巫術,後來就一切詭異的事情都發生了,然後那個醫生就說出了三位母親,黑暗之母,嘆息 眼淚 這三位母親其實就是阿基多拍攝的母親三部曲,

母親三部曲,然而最後我說了一句,嘆息和眼淚,其中並沒有說到黑暗,

沙拉就發現了一些東西,一道暗門,也就是女巫聚會的地方,後還是被殺死了,後來蘇茜開始調查這件事情,詭異音樂可以看出。另一類則是更為暴烈、更重感官的意大利恐怖片,由於素材大多來自黃色封面的犯罪、色情小說,也被稱作「鉛黃電影 Giallo Film」,這是意大利最具邪典色彩的電影類型。鉛黃電影意大利「鉛黃電影」出現於六七十年代期間,以犯罪、神秘、驚悚、恐怖、色情、殺人狂為題材,極盡血腥、色情、暴力之能事,對死亡過程有著詳盡寫實描繪的癖好。死者往往是美麗優雅的女性,總要遭受一番皮肉割離的殘忍虐待,死狀又慘又豔。 賽爾喬·萊翁內的好朋友達里奧·阿基多是令「鉛黃電影」聲名遠揚的導演,1977年他拍出了大名鼎鼎的《窒息》,將恐怖片上升到了極度風格化、藝術化的高度。片中肆無忌憚的狂熱光影、舞台劇般的超現實色彩和哥布林樂隊妖氣沖天的電子配樂,令到阿基多有資格站在70年代的世界恐怖片勢力——約翰·卡朋特、大衛·柯南伯格、布萊恩·德·帕爾馬、大衛·林奇的隊伍當中…… 狂躁症與「未來主義」運動 二戰後,意大利的經濟復甦很快達到頂峰,開始回落。從1960年開始意大利經歷了橫跨20年的經濟危機,失業率激增,社會衝突此起彼伏。1970年極左翼恐怖組織「紅色旅」成立,爆發了多起襲擊殺人案。連前總理阿爾多·莫羅也被綁架撕票,社會上人心惶惶。 世界範疇,越南戰爭愈演愈烈、歐美爆發的各種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嬉皮士運動,無一不對傳統倫理觀產生了巨大衝擊,在這些林林總總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恐怖片作為挖掘人心陰暗面的電影類型獲得了最有營養的文化土壤,應運而生。 ? 未來主義 與6、70年代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相類似的另一個時間節點,是意大利在20世紀初葉誕生出「未來主義」這個文藝流派的時代。這個流派出現在一戰前,最初只是一個文學、詩學上的主張。戰爭期間,未來主義全面輻射向音樂、繪畫、建築、電影等領域,波及歐洲,前後興盛20年。到今天我們已經很少提起這個流派,甚至會把它跟科幻混為一談,然而根據當年一位文藝批評家的說法:「今天一切的藝術形態,都呼吸著未來主義的空氣。」 從各種跡象看來,《窒息》,正代表了達里奧·阿基多對未來主義最崇高也是最華麗的致敬。 開頭的15分鐘曾被人無數次地書寫,在哥布林樂隊鬼魅刺耳的電子樂聲中,我們看到一位少女從一片詭異的粉色燈光中出現。 ? 狂風暴雨的一夜,這位少女,我們的女主角蘇西·邦妮乘坐出租車穿過荒林。而當蘇西終於到達了她的目的地,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血色古堡時,突然從古堡內闖出一個表情驚惶的少女,她在朝著門內的什麼人大聲叫喚,然後不顧風雨,匿進了黑暗裡。 達里奧·阿基多在短短7分鐘內向觀眾展示了他營造恐怖氣氛的殺手鐧——神秘。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藏在表象之後,每一個人都很可疑,而暴露在這四伏的惡意之中的,則是一位和觀眾同樣一無所知的純潔少女。 緊接著敘事一轉,我們看到從古堡中跑出來那位少女,她出現在一座裝潢奇特的旅館。 ? 就在這個旅館的房間裡,少女遭到了殘忍的殺害,一隻長滿了毛的手在少女嬌嫩的皮膚上捅進一刀又一刀,兇手甚至採用了極其弔詭的手段,將旅館天花板上的五彩玻璃擊碎,讓少女的屍體從房頂上垂下來,所有的光影、色彩和線條都極富形式感和表現性,恐怖的氛圍在兇手出現之前已經瀰漫在電影的空間裡凝而不散。 ? 旅館大堂牆壁上畫滿了樣式詭異的幾何圖形,與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種裝飾風格都不太一樣。所有的圓形都不是正圓,甚至不是規則的橢圓; ? 沒有等邊三角形,也沒有規整的菱形,所有的邊角都像利刃一般支棱著…… 再加上難以言表的古怪紅色,整個空間給人一種極具攻擊性,讓人異常不舒服的感覺。 ? 這種奇怪的造型風格正來源於未來主義繪畫和建築的激進傳統。 1909年2月意大利詩人馬里內蒂在《費加羅報》上發表《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誌著這項運動的誕生。在《宣言》中,馬里內蒂全盤否定了傳統的價值,以一種徹底決裂的態度抨擊歷史與政治,「文學從古至今一直讚美停滯不前的思想、癡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夢。我們讚美進取性的運動、焦慮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頭、打耳光和揮拳頭。」他們甚至認為,「藝術,說到底,不能不是暴力、殘酷和邪惡的。」 在未來主義繪畫中,具體的形象被徹底拋棄,對速度的追求使得未來主義畫家狂熱地使用扭曲變形的線條和高反差的色彩,擯棄所有和諧和對稱的構圖,其目的就是要挑戰人的視覺。 ? 未來主義繪畫中的線條與圖形 ? 《窒息》中的線條與圖形 未來主義繪畫偏愛尖銳的三角形,後來在1916年馬里內蒂和幾位藝術家又發表了《未來主義電影宣言》,提出「色彩與線條的交響樂」等等觀念,1917年意大利前衛藝術家Anton Giulio Bragaglia依照未來主義的主張拍出了35分鐘的短片《Thais》,其中就大量運用了三角形。 ? Thais · Anton Giulio Bragaglia 身處在尖銳圖形之中的女子,彷彿面臨著被某物穿透的威脅,暗藏著對失貞的恐懼。一切都是不安穩的,然而女子對於這種危險毫無覺察…… 《窒息》將這份恐懼化為了現實,少女的頭被兇手撞向玻璃窗,尖銳的碎片在她的臉上留下了道道傷痕; ? 一把尖刀戳向少女跳動的心臟; ? GIF 跌落在天頂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體正正從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間穿過,然後懸掛在半空。 一片從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將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臉一分為二。 ? 尖銳尖銳尖銳,殺死人的,不是尖刀,就是玻璃碎片、狗的利齒、剃鬚刀,與此相對的,總是女性渾圓的身體、渾圓的臉蛋、渾圓的乳房,在銳物面前不斷逃避、不斷受傷…… 以未來主義將人體抽象、將運動幾何化的立場看來,《窒息》一片中整個殺與逃、殺與被殺的故事情節,其實可以無限抽象為三角和圓在運動中所呈現出的對立關係——三角總是向著圓心,是攻擊性的;而圓總是在旋轉、彷徨…… ? 達里奧·阿基多甚至直接借用了Giacomo Balla在這張畫作中混亂的螺旋造型,用成綑的鐵絲圈作為困住人、讓人無法逃離的陷阱。 ? 隱形的女巫和不存在的世界 當影片進入後半段的高潮時,畫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無預兆地進入超現實,感受到致命威脅,逃跑過程中經過的學校走廊,閃爍著不可思議的紅光。 ? GIF 照在人物背後,無法判斷來源的綠光。 ? 過於誇張的冷暖色對比。 ? 其實從故事的角度,《窒息》的結局是很容易令人大失所望的——一切都是一位死而不僵的女巫搗的鬼。導演在羅馬的大街上找來了一個90多歲的妓女扮演了這個女巫。當蘇西終於找到了這個罪魁禍首,並打算殺死她的時候,女巫略施小計,讓自己變得隱形了。 「隱形」讓我不禁懷疑起作為大Boss的女巫存在的真實性——影片中段女主角蘇西曾求助於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告訴蘇西,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對魔法和神秘學的信仰其實都是精神病的一部分。 ? 他的意思是,一切對於外部世界的神秘化、巫術化的解釋,其實本質上都源自於人內心的焦慮和恐懼。這樣看來,那座分為了上(女生宿舍)、中(教學區)、下(密室)三層的血色古堡其實是女主角蘇西精神結構的具象化。而那時而紅時而藍的高純度色彩,也正代表了她不斷變化的內在情緒。 俄羅斯抽象藝術先驅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提到,寫實主義繪畫的問題就在於細節太多,令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也太多,使觀眾沒有辦法領會到藝術家最為核心、最為直接的情感變化,他因此將他眼中的世界抽象為線條與色塊,紅就用大紅,藍總是深藍,每一種顏色對應著不同的情緒特徵,並通過一定的節奏形成組合。他稱之為「視覺交響樂」。 ? 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 在大衛·林奇的作品裡,影像成為了幻想的舞台。而《未來主義宣言》則說,電影應該作為人的「非真實重構」,「物的戲劇」——讓我們嘗試著這樣來看待這部《窒息》,整部電影唯一真實的,只有那瀰漫在空氣中的恐怖,而貫穿全片的主角其實並不是蘇西,也不是女巫,而是那交替變換的詭異光影,造型古怪的紅色古堡,和鋪陳在影像背後那呼嘯尖叫的音樂。 光怪陸離的顏色配上空靈卻又恐怖的音樂,給人一種窒息的不適感,這比很多光靠血腥和無數恐怖鏡頭一味追求「嚇人」的恐怖片要好很多,槽點也是有的,那血就像紅油漆一樣,看得我有點出戲,不過要考慮它的年份問題,疑惑也有,明明有那麼多學生,為什麼她們都還好好的?她們最後在樓倒了的時候去了哪裡?她們難道感覺不到問題?為什麼女巫不對付她們?還有我覺得那個對女主角有好感的男學生也是有點問題的,為什麼他聽見了那位死去的女生的離開?他是否也和女巫串通好了?同時也很好奇那個盲琴師每天定點來定點走,那麼他聽見了什麼?也許在看下一次時,我會得到答案

窒息中佩得的朋友被玻璃劈死
Sara
對話的場景
現實主義藝術

上面這一幅畫與↓

構圖建築精美

紅的色調,讓人坐立不安

紅色的燈光

2月1號是《窒息》在意大利上映40周年的日子,儘管有些人說看過之後覺得可能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但也從來沒礙著這部意大利經典在各種各樣的權威恐怖電影排行榜上露臉(註1)。藉著這次上映40周年,這部電影又在意大利以4K修復公映了一次,這篇文章的封面圖就是這次再映海報的一部分。 ? 窒息(1977) 7.3 1977 / 意大利 / 恐怖 / 達里奧·阿基多 / 傑西卡·哈珀 斯蒂芬妮婭·卡西尼 這種機會當然不能錯過,所以我趕緊去影院看了。因為可以選擇的時間又少又糟糕,上映的影院又不是很多,只能緊接著看完《分裂》趕緊換到隔壁影廳把這部經典看掉。如果說有什麼體驗的話大概是...在大銀幕上面確實比在電腦上看嚇人非常多。 ? 當然一方面原因是影院的氛圍肯定要比當年第一次看時坐在電腦前面體驗來的更讓人浸入,另外一方面是對我來講,曾經片中隔洋相望的異國情調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當然能帶來更加深入的感受。 這次4K修復可以說還是相當成功,不少場景的顏色變得更加艷麗。除了記憶中最為深刻的紅藍兩色外,綠色和黃色在這次修復裡似乎表現的比以往更加搶眼了一些。這兩種色彩在片中更強調了「病態」和「邪惡」。這一切似乎都讓人想起去年的那場耀眼而精緻的病態秀——《霓虹惡魔》。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不止一次承認《霓虹惡魔》深深受到《窒息》的啟發。 ? 《窒息》 ? 《霓虹惡魔》 那《窒息》又是從哪獲得的啟發? 作為一部意大利電影,片名Suspiria 不是意大利語,而是來自拉丁語 「Suspirara」的變位,本來意味著「嘆息」。這樣倒是一個像類似於去年《屏住呼吸》一樣,適合恐怖片的普通片名。好像反觀中文譯名《窒息》想起來倒是更加直白貼切,這次在影院也是直觀到色彩+Goblin詭異配樂營造出的強大氛圍,妖氣陰風透過銀幕撲面四溢。 ? Suspiria 8.7 Goblin Original Soundtrack / 2000 但其實 Suspiria 這個名字遠不止字面含義。實際上本片片名來自於英國浪漫主義大師托馬斯·德·昆西所著的詩文集《來自深處的嘆息》(Suspiria De Profundis)其中的一章《雷瓦納和悲傷女神》(Levana and Our Ladies of Sorrow)所塑造的形象。他在文章中認為除了傳統的「命運三女神」「復仇三女神」「藝術之神」(註2)和「美惠三女神」之外,還有「悲痛三女神」。分別是:嘆息之母(Mater Suspiriorum)黑暗之母( Mater Tenebrarum)和悲泣之母(Mater Lacrymarum) ? 「因此,雷瓦娜常與動搖人心的力量密切相關:她因此沉溺於悲情。「這幾位女士,」我看到雷瓦娜正在與她的使者交談,便對自己輕聲說,「就是悲傷之神。她們一共三位,就像美惠女神一樣有三位,美惠女神用美麗裝點人生。命運之神也是三位,在神秘的織機中編織著人生,總帶著悲傷的色調,有時也用戲劇性的深紅和黑色來表示憤怒。復仇女神亦是三位,受到嚴重侵犯的人們召喚復仇女神,她們便帶著復仇而來。藝術之神曾經也是三位,讓豎琴、小號或路特琴擔起人類激情創作的重任。而眼前的這些,便是悲傷之神,三位我都認識。」」 ——摘自:《【哈佛經典】英國名家隨筆》譯言古登堡計劃 ? 阿金圖 (註:本文中所說的「阿金圖」就是《窒息》導演達里奧·阿金圖,在不少地方被翻譯成阿基多。因為阿金圖更符合音譯,所以用此譯名。)就是受了這篇文章的啟發,以其中的嘆息之母為靈感,創作了《窒息》。後來又陸續把對應著「黑暗之母」的《地獄》(1980)和對應「悲泣之母」的《惡靈之淚》(2007)搬上了銀幕。這三部被稱為「母親三部曲」。故事中的三位悲傷女神(實際上是女巫)發跡於11世紀初的黑海沿岸,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她們周遊世界,累積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身後只留下破敗與死亡。到了19世紀,她們委託居住在倫敦的意大利建築師E. Varelli設計了三棟大宅,作為她們各自的據點,分別坐落在德國的弗萊堡、美國紐約和意大利羅馬。 ? 《窒息》中的建築名為 Haus Zum Walfisch,就坐落在弗萊堡市區 ? 《地獄》中在紐約的這個建築只是一個臨時的布景裝置。 ? 這個房子具體拍攝地的信息找不到,不過在故事的設定,悲泣之母實際上在藏在羅馬的Palazzo Velli 《窒息》中住在德國的嘆息之母的名字是 Helena Markos,又被稱作為黑皇后,是三位母親中最年長和睿智的。這點其實和《雷瓦納和悲傷女神》中的設定不太一樣,在那篇文章中其實最年長的人是悲泣之母。《地獄》中住在紐約最年輕殘酷的黑暗之母沒有名字,而《惡靈之淚》中住在羅馬最美麗強大的悲泣之母的名字則不為人知。 雖然電影中的嘆息之母有自己的名字,但是片中的演員 Lela Svasta 卻沒在電影中留名。因為這位只出現寥寥幾個鏡頭的最終 Boss 只是一位阿金圖在羅馬的大街上找來的90多歲高齡的前任妓女。 ? 《窒息》的劇本來自當時阿金圖的女友Daria Nicolodi,這個姑娘當時本來就對女巫和黑魔法題材著迷。她說靈感來自於她的祖母告訴她的真實經歷:在一個戲劇學院,老師們不僅僅教授藝術,而且還教黑魔法。不過後來阿金圖闢謠說這是編的故事。 ? 年輕時的 Dario 和 Daria 《雷瓦納和悲傷女神》這篇三個悲痛女神的設定不僅僅影響了阿金圖。頗為著名的科幻/恐怖小說家Fritz Leiber(註3)在《窒息》上映的同年很巧合的發表了一部名叫《Our Lady of Darkness》的小說,開頭便引用了《雷瓦納和我們的悲痛女神》這篇文章。而且巧合的是這部小說也專注於建築和一些地點所潛伏的邪惡。但是這本小說是洛夫克拉夫特式的,而且雖然引用了關於悲痛女神的內容作為開頭,但小說裡面沒有女巫,而是男巫。 在1989年意大利恐怖片導演 Luigi Cozzi 也以此文為靈感拍攝了一部名為《黑貓》的電影,雖然說與愛·倫坡的小說同名,但是基本沒啥關係。故事關於一堆電影導演想拍攝《雷瓦納和悲傷女神》這部和文章同名的電影,結果在拍攝的過程中居然真的召喚出了雷瓦納和三位悲傷女神...雖然聽起來好像有點意思,然而根據看過的人評價來說,並不是一部什麼值得一看的作品。 ? Il gatto nero(1989) 暫無評分 1989 / 意大利 / 劇情 恐怖愛情/ Luigi Cozzi / 弗洛倫絲·格林 Urbano Barberini 其實這樣說來阿金圖的「母親三部曲」若要追溯的話其實最早也只能追溯到19世紀中期,深究起來和傳統文化也並沒有太深的淵源。《雷瓦納和悲傷女神》這篇文章似乎也只能說被為數不多的幾部作品艱難的維繫起來。但值得慶幸的是某種程度上它還會隨著《窒息》繼續延續下去,除那些難以計數或多或少受其影響的電影,《窒息》也將馬上以全新的姿態還魂。 窒息(2018) 尚未上映 2018 / 美國 意大利 / 驚悚 恐怖 / 盧卡·瓜達尼諾 / 達科塔·約翰遜 蒂爾達·斯文頓 就在40週年紀念的當天,女神蒂爾達·斯溫頓,超殺女科洛·莫瑞茲和《五十度灰》女主角達科塔·約翰遜主演的翻拍版《窒息》殺青,現在正在歐洲的電影市場尋找買家。而值得一提的是原版的女主角傑西卡·哈珀也將回歸,不過她目前在電影中的角色叫做Anke,而這個名字並沒有辦法對應原版,所以具體她會有怎樣的參與度目前還是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的大Boss嘆息之母這回請了瑞典的超模瑪高莎·貝拉出演,在網上翻了翻照片,眼角眉梢的冷漠帶著些蔑視,加上身高和稜角分明的鋒利感,不愧為超模。考慮到應該也不會出場太久考驗什麼演技,感覺確實是個不錯的選角。 瑪高莎·貝拉 想提前判斷新版《窒息》確實是件很難的事兒,執導過《我是愛》的盧卡·圭達尼諾似乎看起來靠譜,但也沒什麼非常令人稱道的作品。至於女神蒂爾達·斯文頓我當然是一萬個期待和放心。但說到科洛·莫瑞茲的話,她確實是個討人喜歡的女孩,演技也是不差,可是...近幾年她參與的電影口碑都是一片慘淡,外加翻拍版《魔女嘉莉》算是毀了,儘管不是她的錯,但敗筆在前,現在這部也是捏一把汗。達科塔·約翰遜更是如此,好像靠《五十度灰》走紅之外也沒能拿出什麼證明自己的作品.... 聽起來好像不容樂觀,而且現在奉為經典,當年有時代感的燈光和場景設計甚至配樂在現在這個年代還原也都並不合適。 不過我對於這次翻拍的期待不在於如何能還原這個故事。因為說實在的,原版《窒息》的劇本其實存在著不少問題,甚至有些內容要到了後續的電影中才有合理的解釋。所以其實對我來講,這次翻拍能利用好卡司在原來的基礎上講出精彩的恐怖故事的話我就可以滿意了。至於其中巫術和黑魔法的部分能否延續或者改進原來「母親三部曲」中「悲傷之神」的設定,這就要上映後再給我們答案了。 註 1:一些排名包括:《帝國》雜誌史上最偉大電影第312名 /《娛樂週刊》史上最恐怖25部電影第18名 / 《Totle Film》史上最佳50部恐怖片第3名 / IGN史上最佳25部恐怖片第20名 / 豆瓣 2010年評選100部最佳恐怖片並列第11名 註 2:藝術之神也就是繆斯,現在通常認為有9位。不過公元2世紀羅馬時代的希臘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說一開始只有三位繆斯,為三位一體的老一輩詩歌女神。這三位繆斯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進行崇拜儀式時所需要的詩歌形式和技巧。後來繆斯女神被分為長幼兩輩,長輩的繆斯為烏拉諾斯和蓋亞之女,後輩繆斯女神為宙斯和謨涅摩敘涅之女。(維基百科) 註 3:Fritz Leiber 絕對算得上科幻界的大咖,他總共獲得了6次雨果獎,四次星雲獎,1976年獲得了世界奇幻獎終生成就獎。他死後,2001年進入了科幻小說名人堂。但《窒息》的口碑註定會兩極分化。一些狂熱愛好者肯定會對其尊重原版電影的用心做出正面的回應,而其他人則會哀嘆其恐怖元素的相對貧乏。正如我們所料,這部電影製作精美,充滿了帶有眩暈感的氛圍,而搖滾元素的加入也加劇了感官衝擊。   翻拍版從來都不會無趣,但它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關於柏林著名舞蹈學院的女巫集會的故事能否經得起推敲——包括所有的敘事細節、社會背景和堆積在上面的繁瑣的次要情節。瓜達拉尼諾和他的編劇大衛-卡加尼克再一次攜手合作,這部翻拍的電影有一個相當宏大的副標題:六幕劇和一個以分裂的柏林為背景的尾聲,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章節標題。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977年,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德國之秋」時期。在城市動盪的背景下,激進組織巴德爾-邁因霍夫集團的爆炸、綁架和警察衝突,讓世界變得搖搖欲墜。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被劫持,也在那個時代上演著。但這一切與影片的敘事核心是否有緊密的關聯度,值得商榷。   影片的另一個線索是關於德國精神治療師喬瑟夫-克萊默皮爾博士的人生經歷,他在為1943年柏林爆炸案中與妻子的不幸分離而悲傷。客觀來說,這一線索的加入除了為原版《窒息》主演傑西卡-哈珀的客串演出提供空間之外,影片的敘事負擔似乎有點過重了。   當然,粉絲們應該還是對盧卡-瓜達尼諾有足夠的耐心,因為他的繆斯女神蒂爾達-斯文頓在影片中穿上了沉重的義肢來扮演了一個雙重角色。遺憾的是,這種設置對於全片來說並沒有加分。   這部翻拍版電影的開場就像原版一樣,科洛-莫瑞茲扮演的美國舞者帕特麗夏-亨格勒衝進了克倫-佩雷爾的辦公室,喋喋不休地說她對學院裡女巫的懷疑是對的,她最初想讓「馬克斯母親」進入她大腦的衝動已經讓位於深深的恐懼。克倫-佩雷爾把她的恐慌歸結為偏執的妄想,但她隨後的失蹤和她留下的筆記本促使其他人展開了調查。   帕特麗夏的書中包含了神秘的塗鴉和五角星草圖,阿金托的粉絲們會認出她的名字,她們是古代女巫三巨頭薩斯皮里勒姆、特內布拉姆和拉克姆。帕特麗夏從坦桑尼亞劇團逃到這裡,這裡似乎仿照了德國現代舞舞蹈團的模式,讓瓜達尼諾將舞台表演直接融入到了巫術儀式中。   蘇茜-班尼昂(達科塔-約翰遜飾)是來自俄亥俄州的門諾派教徒,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然而,她在這所久負盛名的學院獲得了試鏡機會,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和免費住宿資格。資深講師塔尼爾小姐在強調女性獨立重要性的同時,向她眨了眨眼睛。蘇茜試鏡時所表現的那種本能的緊張感對學校藝術總監白朗夫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白朗夫人由斯文頓飾演,她穿著一身修道的禮服,一頭濃密的齊腰長髮,在一場寒冷的暴風雨中不停地抽著煙。影片在早餐會上展示了所有女性教員,這似乎是一個衰老美人的怪異秀,他們在會上投票支持白朗夫人的領導。這種權力鬥爭將在之後的高潮戲中集中上演,白朗夫人試圖保護蘇茜免受命運的捉弄。   這部電影最好的,也是最暴力的場景,出現在俄羅斯領舞奧爾加在排練時的狂暴退場(這部分在預告片中透露過,所以很難算作劇透)對於帕特麗夏的離開,人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這讓奧爾加感到非常不安。她試圖逃離這棟建築,卻被淚水蒙住了雙眼。當蘇茜隨著強有力的節奏扭動身體時,一種難以描述的恐怖效果出現了,這得歸功於沃爾特-法薩諾高超的剪輯技巧。   在漫長的兩個半小時過後,觀眾的注意力開始渙散,這時白朗夫人對蘇茜的指導又將觀眾的視線拉回銀幕,那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時刻。蘇茜的命運軌跡幾乎沒有什麼讓人難以猜測的地方,米婭-哥特飾演蘇茜的鄰居兼朋友薩拉,作為驚悚片的道德中心,她的角色功能相對豐富。她越來越害怕,警告蘇茜不要和女巫們訂立危險協議,並遵循帕特麗夏留下的線索,將她帶進迷宮般的房間,揭開了充滿邪惡的秘密。   然而,如果有人不熟悉原版電影,他就不會知道,當薩拉開始數著牆上聽到的腳步聲時,究竟意味著什麼。至於女巫,除了斯文頓和溫克勒扮演的角色之外,其餘的人物都不夠個性化,不足以讓他們匯聚成一群色迷迷的、具有威脅性的群體。   影片的攝影基調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完全不同,它強調了一種淡淡的灰色,在陰沉的天空下拍攝出了陰冷的效果。這也使得穿著暴露的紅色舞蹈服的演員就像鮮血噴泉一樣,不可避免地向觀眾撲來。不過,總體上看,它更接近法斯賓德電影的視覺風格。   《窒息》在美學上相當引人注目,但它與觀眾的預期還是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尤其在敘事是不及最初版本那般連貫,影片對敘事驅動力的關注與對細微表現的關注都很缺乏。影片對不少經典作品都表達了雄心勃勃的敬意,但它並沒有從更理智的方向為影片帶來積極效果,相反,它徹底吸乾了恐怖效果,令人反胃。 重製版 《窒息》也要上映了。這部電影 視覺效果非常震撼,有些令人難以忘懷的鏡頭會深深印在觀眾腦子裡,但可能沒有達里歐·阿基多執導的原版電影那樣可怖。 《窒息》入圍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進行了首映,該片由 達科塔·約翰遜飾演女一號蘇茜·班尼恩,她從美國一個小鎮來到柏林參加一所非常著名的舞蹈學校的考試,主考官是國際知名的舞蹈家布蘭克夫人(由導演最喜歡的女演員 蒂爾達·斯文頓飾演)。 電影故事的時間設定在1977年——剛好是阿基多執導的《窒息》上映的那一年——柏林牆還沒有拆,新聞裡每晚都會播報恐怖組織紅軍旅的消息——也提到了消散不久的德國納粹主義——空氣中都瀰漫著從過去籠罩到現在的恐怖氣息。 蘇茜在給布蘭克夫人表演了非常精彩的舞蹈之後,得到了進入學校的機會。學校裡全都是女生,她立刻就搬進了位於舞蹈室上方的宿舍裡,原本住在這裡的一名舞者帕特麗夏剛剛精神崩潰,跑出了宿舍。 實際上,帕特麗夏( 科洛·格蕾斯·莫瑞茲 飾)逃去了一個精神分析師克倫培勒那裡,她非常苦惱,並且說舞蹈學校是女巫團體的一個幌子。 一開始,醫生以為女孩的恐懼只是她的偏執妄想,但當帕特麗夏神秘失蹤之後,他發現了她留在他辦公室的日記,並決定去調查真相。 正式預告 由達米安·賈萊特帶來的編舞非常精彩。在開篇處有一個情節是蘇茜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所吸引,這股力量讓她跟其他人產生了連接。她能感受到這股力量,但並不明白——至少現在還不明白這股力量能做什麼。但這其實是隔壁舞蹈室的一股超自然力量。 當蘇茜完成了一系列旋轉跳躍動作時,她的動作傷到了另一位舞者奧爾加,她曾經威脅說要曝光這群女巫。當蘇茜踢腿時,奧爾加的腿碎了,當她跳起來的時候,奧爾加被拋舉到空中卻背著地摔了下來。奧爾加一直這樣受傷,命都去了半條,堪堪留著一口氣,而蘇茜則很興奮,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越來越深入女巫團中。 達科塔·約翰遜很擅長飾演鄉村女孩,從美國山林間迢迢來到這裡,卻落入了一群壞人及蒂爾達·斯文頓——導演最喜歡的女演員手裡。過去的二十五年中,《窒息》已經是導演與斯文頓第十五次合作了。在片中,斯文頓飾演一個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女人,現在她意識到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斯文頓的表演很精彩,事實上,她在《窒息》中的作用可不僅僅是飾演一個角色。 在演員表中,飾演克倫培勒醫生的是一位名叫「盧茨·艾伯斯多夫」的演員,但大家都知道一個公開的秘密,其實這個角色是重重裝扮後的斯文頓飾演的,她帶了非常精良的假體面具。 傳斯文頓一人分飾兩角 在威尼斯電影節的新聞發佈會上,斯文頓極力否認這一傳言——甚至讀了一封提前準備好的聲明,是盧茨·艾伯斯多夫為自己不能出席電影節而寫的道歉信。 視覺上的吸引力往往是觀影時的小樂趣——最後一場舞蹈,名字叫做「人們」,在最後釋放出了超自然力量,引發了一場血腥狂歡。 《窒息》全片情緒多變,但並不是十分可怕——有些場景很有衝擊力,但不會讓你在離開電影院之後還嚇得時不時回頭看看身後是否有人。但是,兩小時二十分鐘的時長令人感到有些拖遝。 鄉村少女達妹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電影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紐約雜誌》評論說,「《窒息》是一部華麗、可怕、強硬的電影,它試圖實現很多目的,但卻沒能讓我們體會到過去的殘酷和人性的本質。」 《國際銀幕》也覺得電影想要的太多了,「在最後一場戲中達到高潮,過火得有些可笑了。但是瓜達尼諾用凌亂的視覺效果在一場大戲中展現出了情感的漩渦,這種情緒感染的力量幾乎蓋過了電影本身的瑕疵。」 達科塔·約翰遜告訴時光網記者,導演第一次邀請她參演《窒息》的時候還是2015年,他們正在拍攝 《假日驚情》,蒂爾達·斯文頓也出演了那部電影。 「我們當時在片場,他問我‘你看過《窒息》嗎?’我說‘沒有’。他說‘我要拍新版了,我想跟你還有蒂爾達繼續合作。’我覺得‘好啊,拍啊!現在就開始吧。’所以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沒看過原版《窒息》。後來看過了,就更想加入這部作品了,再之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主創亮相威尼斯   在溫哥華拍攝 《五十度飛》的時候,約翰遜就開始接受訓練,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跟專業舞者一起為角色進行訓練。「那幾位舞者是我遇到過的最出色的。有兩個人陪我一起練習,幫我矯正身姿,找到正確的方式去完成舞蹈動作。」 她在訓練中還傷到了背部,有幾次她都崩潰了,精疲力竭,淚流滿面。 「大部分時候我都是非常享受跳舞和訓練的。我要做很多準備,很多努力,要專心致志,勤懇練習,我需要學會以全新的方式運用我的肢體。我在盧卡的辦公室裡崩潰了幾次。」 「有一次我在按摩床上哭了——不是在接受按摩的時候,只是躺在那張按摩床上就感覺像躺在醫院病床上一樣。」 這些痛苦和疲累都是值得的,她說,「太難了。我的確很享受,但任務確實很重。我學了非常多的東西,我對電影很有激情,也很喜歡盧卡,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喜歡舞蹈電影。」 「你看過 《中央舞台》嗎?很經典。我一直很喜歡舞蹈電影,也喜歡舞蹈演員和舞蹈本身。他們的專注、規整、美感以及傳遞出的情緒都讓我覺得很美好。」 「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精彩,裡面的舞者們也都很厲害。我有幸做了六個月的舞者——實際上包括拍攝的話是一年時間——這個機會很難得,我很喜歡在電影裡用肢體去向觀眾傳遞信息。」 跟同樣誕生於70、80年代的恐怖片經典《閃靈》一樣,《窒息》運用了大量的紅、綠色彩在影片中,用艷麗色彩的詭異效果對觀眾的視覺產生強烈衝擊,連夜晚內景的燈光也用了大量的紅綠光源,更顯得影片妖氣重重。有些人覺得教堂總有點「寒毛凜凜」,因為教堂門上的色彩鮮豔的大玻璃在夜晚總是讓人毛骨悚然。本片中的開始部分和後半段的場景經常出現類似色彩的玻璃,其中大部分的顏色是藍色,特別是影片開始部分女學員被殺時候,從色彩斑斕的玻璃屋頂跌下,腥紅的鮮血和眩目的碎玻璃混合在一起絲毫沒有噁心的感覺,只有恐怖。 一般恐怖片中會常用慢拉和慢推,很少會用定鏡,因為帶有運動效果的鏡頭似乎更能襯托恐怖的氣氛,但這部歐產恐怖片中用了不少的定鏡,而且給人錯覺似乎安靜的同時會有東西突然躥出來嚇你一跳,每次都肯定會有驟然一擊,可每次都僅僅是以安靜度過,當定鏡轉為動鏡,一切恢復正常,當他人回到鬆懈狀態的時候,突然會給人一個意外的驚嚇。 音樂和音效在恐怖片中的地位絕對應該可以和視覺效果平起平坐。以往我們看到近幾年的恐怖片裡大多會用一些平和的弦樂和BASS,在視覺突然呈現恐怖鏡象的同時加以劇烈急促的打擊樂以配合劇情的變化。在《窒息》裡,極具想象力的意大利人用人們小時候常用來玩的三角琴和鼓毫無旋律性地從影片一開始就對觀眾鬆弛的神經施壓,沒有任何故弄玄虛,就好象時刻在提醒:別放鬆,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勞利逃脫惡魔追擊的那一段,音樂並沒有跟著勞利的腳步急促,反而牽引著勞利逃跑的速度越來越慢,在她精疲力竭前,所有聲音突然停止,直到勞利被惡魔逼在一房間裡,直到她的咽喉被惡魔用刀割開,伴隨觀眾的只有勞利的慘呼。在這五分鐘的追殺過程中,讓人一直沒喘過一口大氣。 它入門級是因為這是一部優秀的恐怖片,屬於意大利恐怖片入門必看篇目意大利恐怖大師達里奧。阿金圖最著名的恐怖片之一。緊湊的敘事,陰森的環境營造。不落俗套的橋段。 注意這個片子的主色調是紅,深紅,猩紅,都是濃稠的紅,劇烈的紅。 然後是黃,很邪教氣息的黃,充斥著魔鬼信徒的衛道氣息。 然後是各式各樣的對稱不規則圖形,包括了圓形,菱形,等等連跳舞的人群也格外規整,看得人頭暈目眩 片中有個段落值得一提就是鋼琴師的死亡,一開始我沒明白為什麼他要死,後來我意識到導演試圖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類似於片中這個魔鬼集團的邪教組織都是殘忍,麻木不仁的,僅僅因為導盲犬嗅到不安氣息而觸犯了衛道者,就為鋼琴師就惹來了殺身之禍,不僅僅如此,到最後殺死了鋼琴師的居然是他最信任的也是與他相依為命的這條導盲犬,狗性格的轉變如此之大,正說明了巫術這類東西的可怕以及被魔鬼掌握了以後後果的不堪設想。 我相信在新版的窒息上,能做個圓滿的成功。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