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命運小說家》影評:文字構造世界

命運小說家影評

評分:10;

關鍵詞:文字即文化,語言即秩序;

1,"作家"之死;

就一部電影而言,本片並不出彩--劇情簡單,主題淺顯,戲劇性甚至都談不上.歐洲人曾經很擅長挖掘"公寓"的戲劇意義--他們覺得公寓和公墓很像,本片在這方面也泛善可陳,更不提"作家的陰謀",這種其實已經毫無新鮮感的劇情設定.但我給了它滿分.

我想,選擇看以及堅持看完本片的觀眾,大多是出身或喜歡人文學科的人,因為只有這類人,才可能理解男主所說的--"我要做一個真正的作家"--的意義.環顧我們生活的語言環境,有編劇,有文案--廣告案,策劃案,行政案,活動案等等,不再有嚴格意義上的作家和文學.還有更諷刺的,房地產文案甚至已經發展出獨立的文案環境,同時,除前者之外的其他文案本身,也已經被營銷策劃和固定模式編輯綁架.換句話說,不僅僅作家已死,純文案也夠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作家這個職業,文學這個行當,悄無聲息地滅亡了,好像它們從來都沒有存在過.沒有人再尊重文字的魔法,沒有人再欣賞語言的能量.雖然,文字是文化的根基,語言/文法是社會的秩序.(我很少以這種腔調寫影評,這次確實--了)

除了耽著點情懷,給滿分也不能說一點私心都沒有.片中男主寫作的場景設置,幾乎跟現實中的我的工作檯一樣--一張桌子配把椅子,一盞檯燈,一台方位都出奇一致的電風扇,一扇窗戶,一台顯示器/筆記本/鍵盤,(我不用打印機),紅藍黑三支筆碼齊,外加一套公寓,一張宜家的拉克,一條白棕色的拉布(我的是黑色),以及最關鍵的,對做一個真正的作家的執著.

2,暢銷書是寫給沒有閱讀習慣的人看的;

閱讀是種能力,不單單是種行為或習慣.閱讀文字,閱讀事件/格局/狀態,這些正發生,或已發生,甚至未發生的事或人,都非常考驗閱讀的能力.一本書,有人能看到時間軸上故事的生死,有人卻能看出結構面上精神的邏輯;一件事,有人能看出進行時中的是非判斷,有人卻能看出過去式甚至將來時的因果流轉,這些都是閱讀,也都是能力.這個世界有很多思維的維度,為不同閱讀能力的人準備.

我們來看暢銷書的問題.在客體體驗層面,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它不挑戰讀者的閱讀能力.往長遠了說,它其實就是一種"精神毒品"--極限壓榨故事的戲劇性,以達到用最短的時間,讀者也能相對完整地完成一整套情感體驗上的起承轉合.但事實上,上帝對圓滿的設定,本來需要很長久的過程,人為地把它縮短,是要承受代價的.毒品的代價,肉眼可見;工業速成品的代價,吃的喝的用的,時間長一點,也能看見;那麼,閱讀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相對完整地閱讀一本經典文學了?經常聽人說起"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很浮躁",我想,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嚴肅地培養文字的閱讀能力是解決浮躁唯一的辦法--深刻的閱讀能力,能保證一個人在物質富有之後,精神不至於破產.因為精神和肉體一樣,需要一日三餐的供養.

對作者而言,暢銷書也是一把雙刃劍.閱讀需要能力培養,寫作更是.對文字的駕馭,就像馴服一條獵犬.作者要面對無數次坐在筆記本前,但無話可說的情形,就像下了100個指令,獵犬一條都不聽.我不知道與文字建立默契,要苦熬多少孤獨的深夜,可這種連接一旦建立,它就會像你忠實的伴侶,需要的時候,它就會出現.你甚至都不知道它從哪來,為什麼會突然蹦出來.很多人把這種默契叫做"靈感",然而真正寫作的人,更願意把它叫"情感",那是多年之後,作家與文字之間,經營出來的愛情--人對文字的忠誠,以及文字對人的順從.然而,寫暢銷書並不需要這種情感,如果對待文字不夠忠誠,文字也不會奉獻它的魔力.再進一步說,其實文字的真義並不是表情達意,表達只是文字最經濟的功能,奢侈一點的文字,是金蘋果落到銀網中的秘密.

3,作家,已不能是職業;

這個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價格.優秀的文學作品,都不是稿費買來的.我們這個時代的活著,不支持沒有價格的生活方式.作家不湊巧,偏偏做的是自討苦吃的事,但其實並不虧.商人都有經濟賬,作家也要有自己的賬本.

站在文藝的角度,分析暢銷書的問題,是不公平的,因為暢銷書作家是種職業.當生活比較艱難的時候,謀生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存有選擇的時候,才有生活方式.更進一步說,大宗文學市場--如果真能大宗的話,其實還要一本本暢銷書去慢慢灌溉培養.至於真正的作家,我的解決辦法是,生計之外的一種生活選擇--不要靠它吃飯,但要用它思考.酒足飯飽,人總有精神需要放養.有人寄情山水,有人癡心貓狗,寫作也是一樣.

認真生活,仔細觀察,用心傾聽,勤於思考,工於表達,這就是作家的生存狀態.人需要觀察這個世界,傾聽不同的聲音,感受不同的處境和情態,然後思考一切都是為了什麼.追尋生命的意義,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尤其是作家.

人和人之間,不光分美醜,還有境界/格局的差別.職業只是一個人的外套,怎麼樣思考才決定真正的人.每一次觀察,每一次傾聽,每一次思考,最後完成表達,這個過程中,一個作家得到的,其實已經是溢價的東西.一個人吃喝百年,到頭來不會惦記那點口糧的,唯一重要的,只有之前活著的意義和之後靈魂的歸屬.

4,情感是文字的命脈,不是天賦和靈感;

對於作家,天賦不存在也不重要,就好像所謂的靈感一樣.一封動人的情書,一張傳遞思念的信箋,不是因為作者的天賦和靈感,僅僅是真誠而已.有天賦的年輕人很多,他們的成就加起來,不如一個因為熱愛而持續堅持的凡人,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而且,更加公平的是,只有外行才會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話,文字有沒有生命力,誰的生命力更旺盛,一個真正的作家一眼就能分辨的出來,就跟分辨一個女人的眼睛裡有沒有愛情一樣簡單,並不是不能量化的東西都比不了高低的,文字的較量,拼的是對血汗淚的經驗和思考.

寫作的過程很枯燥/痛苦,更加痛苦的是,作家放不下對情感的執著,因為情感是文字的命脈.在這個時代,耽於情感是種人生事故.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比寫作不賺錢更加痛苦的事情.我總是在想一件事,真正讓作家消亡的,並不是因為文學市場的沒落,反而是因為民族情感/國家精神的迷失.勤勞致富,勤儉節約,誠實守信,言出必行,愛人如己等等,所有這些曾經這個民族的靈魂,所有這些曾經這個國家的國學賴以生存的根基,都已被現實證明是不經濟的.在一個不經濟就是沒意義的時態裡,情感一文不值,文字怎麼可能有生命力?

5,文字構造世界;

歷史上的中國,是文人的天堂.大到政治,小到民生,文人的文字,構建了社會的秩序,解決了很多問題;隱藏在漢字背後的文明,千百年來撐起了這個國家.可文字一旦失去了秩序,---

文字,是一種神奇的魔法.舉個例子,以前有很多成語,隱性地顯示著過去的約定俗成;現在,有很多流行語,折射當下的人情世故.然後我們神奇地發現,成語是規則而講究文法的,流行語不僅規則,反而是反文法的.說明什麼?國人的信仰變了,因為文法/語言邏輯是社會的脈搏.--這個問題太大,漢專領域的專業性很強,不適合在這裡寫,有機會專門寫一篇學術吧.

簡單點說,是"名不正則言不順'.一件事情怎麼說,人就會怎麼做.文字怎麼定義一件事,人就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文人構造了這個世界--小說家渲染愛情,於是世界上有了愛情;廣告商鼓吹商品使用價值,於是有了市場經濟;宗教家宣講信仰,於是有了鬼神;這個世界,存在文字無法定義的東西嗎?可問題是,世界並不依賴文字而存在,反而是文字依賴世界.文字所暫時不能表達的世界在哪裡?我告訴你,在作家那裡,是真正的作家,教會了社會如何思考.現在的情況是,資本觀念嘲笑著傳統信仰,商人在教授社會如何思考。社會沒有作家和教授,只有老闆和經紀。

魯迅先生短短的三言兩語,影響了不只一代人的思維和表達;<聖經>描述了信仰,<易經>表達了智慧,只有真正的作家,才能豐富文字的生命,才能奠定民眾表達的根基,才能擴充這個世界的認知範圍.這個時代,有一日千里的飛行器,也有數以億計的計算機,聽起來像孫悟空一樣,卻容不下一句真誠的表達,生產不出一個真正的作家.

不過話說回來,被時間遺忘了的,又何止作家和文學.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