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年輕人!哪怕你沒有目標,也不必焦慮迷茫!

靈魂急轉彎影評

《靈魂急轉彎》的故事很簡單,卻戳中了大多數迷茫的年輕人的痛點:我到底喜歡幹什麼?擅長幹什麼?每天穿梭在地鐵與寫字樓的人群中,沒有目標、沒有激情,乾著一份不喜歡卻不能放棄的工作,拿著一份不滿意卻無法上漲的薪水,想改變卻找不到突破口,那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影片中的兩顆靈魂——音樂老師和22,代表了生活中的兩種人——目標堅定的人和沒有目標的人。

主流教育告訴我們:人生要有目標並堅定地去追求,否則人會變得迷茫,生命會陷入虛無,渾渾噩噩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世俗觀點告訴我們:人生要追求成功,所謂成功是指在事業、學業、財富、地位或社會資源等方面取得優於多數人的成就,甘於現狀就會陷入舒適圈,甘於平凡就是平庸。

按照這些理念來看,22是個典型的loser,渾渾噩噩過了幾千年都沒有找到目標,去人間走了一趟,發現自己想要的竟然是人間平凡的日常生活。

可正是這個典型的loser,讓我這個共情能力極差的人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至今都沒有找到人生目標,難道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嗎?我也享受日常生活,為什麼不能把生活中那些小小的悲歡喜怒當做生命之光呢?難道生命之光必須是某個像鋼琴演奏那樣超脫於日常生活的目標嗎?

很多人總說自己迷茫,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幹嘛?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這裡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有多少人從一開始就能找到目標呢?就像YOU研討會所說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激發靈魂去找到生命之光,但我們很少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光。」

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要什麼?並不是生下來就明確的,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去體驗,首先要知道這世上有什麼,然後才能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就像YOU研討會為靈魂們設置了一個「萬物大廳」,讓他們去盡情地體驗,然後找到自己的想要的。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本來是不存在的,遇見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形成了自己。」

然後是:為什麼人生一定要有目標呢?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一種正確的人生,或者一定要去追求的東西。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那麼多,難道只有目標是有意義的嗎?

有的人,很早就確定人目標,比如音樂老師,那麼他不斷努力去實現目標,並把目標作為生命之光,這種人生當然是有意義的;

有的人,很晚才找到人生目標,比如在萬物大廳尋求生命之光的那些靈魂,那麼找到目標之前跌跌撞撞的嘗試,也是通往目標之路的一部分,這種人生,分為「尋找」和「實現」兩個階段,都是有意義的;

還有的人,也許永遠都找不到目標,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嘗試,比如剛降臨人間的22,他來到人間只是一場意外,並沒有想好要幹什麼,他的生活不過是按照音樂老師的指示來操控一個用來安放靈魂的軀體,是典型的「行屍走肉」。

然而,他在種種人間體驗中發現了平凡生活的美好,那些美味的披薩、溫柔的風和街上歡聲笑語的人們就是他留在人間生活的意義,他拒絕被音樂老師驅使著參加鋼琴演奏,也拒絕回到YOU研討會,因為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就是這種日常生活。

是啊,如果一直找不到目標,那麼,就像發現人間值得的22一樣,也像重生後的音樂老師一樣,好好享受每一分鐘。

工作的時候兢兢業業,工作之餘追個劇、看本書、學一道拿手菜、沒事出去健健身,吹吹風,總之一切讓你感到「人間值得」的事物,都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並不是要追求目標才有意義,生命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雲、每一次歡笑、每一次淚水,都是有意義的。

說到底,人生的意義,在於用有限的生命去體驗無限的美好,而這種美好,可以是奮力拼搏實現目標,也可以是安安穩穩享受生活。

這部影片另一個讓我產生共鳴的地方是「迷失的靈魂」,在YOU研討會,有一些靈魂會被一些與人生脫節的事情所困擾,放不下焦慮與執念,最終迷失在黑暗中。

影片中迷失的靈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被音樂老師否定後的22,他一方面被音樂老師的觀點——「生命之光應該是人生的目標,而不是日常的生活」裹挾,另一方面又始終無法找到人生的目標,在對目標的執著中逐漸變得焦慮、狂躁、自卑自棄,最終變成了迷失的靈魂。

這像不像渴望追求目標卻找不到方向的我們?像不像明明享受平凡生活,卻被「要努力奮鬥、要變得優秀、要追求成功」等社會主流觀點裹挾,為自己落後於同齡人而感到焦慮的年輕人?

還有一個是那位對沖基金經理,嘴裡不斷念著「make a trade」,顯然,他目標明確——通過證券交易賺取佣金,基金經理的身份也說明他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然而他的靈魂卻從原本輕盈小巧的藍色精靈變成了一個被黑色陰影籠罩的巨大怪物。

這像不像為了KPI、年終獎、升職加薪而淪陷於工作、失去自我的白領們?工作帶來的物質回報和精神上的成就感固然令人快樂,也值得追求,可當這種追求成為執念,我們就會為一點點工作中的小事而焦慮、恐慌,會被無止境的欲望驅使,即使實現了目標,也失去了內心的平和和寧靜,最終淪為迷失的靈魂。

我想到了陶淵明的那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我們努力追求人生目標或取得工作成就,是為了通過物質或精神的回報來愉悅內心,這就是就是「形為心役」,但如果我們被這些的物質或精神回報綁架,心靈跟著身體在無止盡的工作目標中淪陷、在「取得事業成功」的執念中迷失時,就是「心為形役」。

「心為形役」是一種可悲的狀態,但我們不必為此顧影自憐。影片中基金經理的靈魂被淨化之後,彷彿頓悟了一般,他的頓悟不是意識到過往生活的可悲,而是意識到從這一刻開始,解放自己,未來的人生依然有無限種可能。這就是「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不僅是工作,愛情、愛好、家庭等等,同樣如此,生命中的一切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都應該是愉悅內心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不得不完成的終極目標。

更多影評發表於公眾號「遇見爛筆頭」。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