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靈魂急轉彎影評

我早年是皮克斯的死忠粉,基本上每年出的作品看一部被感動哭一部(尤其偏愛玩具3),但自己已不做電影迷好多年,所以儘管一直聽到《靈魂急轉彎》的好口碑,也一直懶得出門看。偶然因為去朋友家做客看完了這部電影,才發現即使遇到這樣優秀的電影,我也從淚如雨下變成了會心一笑,這真是再好不過了。電影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就是「spark」和「purpose」,官方翻譯是「火花」和「目標」,嗯,也沒什麼不對,但是這兩個中文詞容易誤導一部分人,以為電影的核心理念是「人生的意義在於生活的平凡小事而非宏大目標」,甚至有人認為這電影就是資本主義白左勸人不求上進的陰謀詭計。你看,被誤解果然是表達者的宿命,即使如皮克斯小心翼翼製作精良地將如此抽象的概念包裹在猶如幻夢的糖紙中。

在我看來,製作團隊大概有是有很深的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背景的存在主義者(簡直完美),比如描述「心流」的狀態,比如人類靈魂的「白紙理論」,比如人格特質的理論架構。電影事實上想要傳達一種存在主義理念——人的存在(human reality)先於本質,換算成人類語言就是:人首先是要感知自己存在著,其次才是所謂的意義和目的。所以spark其實是代表「感知力」,而人的存在,應該用「感知力」來感知才是真實的,而不是陷入理性思維的思考漩渦。電影中的Mr.Gardner是一個被社會毒打了好多輪的成年人,他把自己的生活定義為爵士樂,聽起來是很浪漫的對不對,似乎這是社畜中的切格瓦拉,但這個目的似乎讓他自己陷進去了,沒有伴侶,和母親交惡,直到他陰差陽錯遇到了因為找不到「spark」而無法獲得地球球籍的初生靈魂22。在一系列的冒險中,他一直以為,獲得地球通行證的關鍵就是purpose,比如他成為牛B樂手的信念,可是當他真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卻頓覺無比空虛。22這個原始靈魂讓他明白,爵士樂從來就不是目的,他戒不掉的,是當初被爵士樂震撼時的心跳。而恰巧,22所遇到的spark正是初嚐美食,聽小女孩吹動聽的長笛,和觀看楓樹的落葉和種子這些「big nothing」。這些原始的感知和心動,才是我們靈魂生存的原動力。但世事變遷,我們的大腦過於發達,依賴大腦多於心臟,我們漸漸迷失在了表象之中而迷失了最初的動力,所以我們陷入不喜歡的工作,忙於賺錢,或與彼此不再心動的同個伴侶糾纏。

我很理解並羨慕認為該片是垃圾雞湯的人,他們的生活一定很符合他的心意,不會陷入「實然」與「應然」矛盾的痛苦中。但世界上的確也有很多人,他們的力量源於思想本身,所以需要尋找一個合理的理論框架幫助自己入世,那麼這類電影的存在就很合理了。所以我贊同「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因為當我們贊同人的存在本身優先於任何被既定的「purpose」,或者說,是先有了人的感知,才有了purpose,更遑論自己或他人給你貼的性別、職業、階級、優劣的標籤了。那麼,任何先於「人」而存在的決定力量就是反人類的,那麼如果有一個價值作為準繩,就是人天賦的自由了。這種思想危險地將人拋到意義的荒原,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不能自我欺騙和自欺欺人,這無疑是悲壯的英雄主義的,事實上,是拋棄了「隨心所欲」,因為不行動則無法反映「purpose」。之所以存在主義很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自己「精緻的利己主義」用來祭旗,就是因為只片面接受了虛無和放逐。

加繆對於自由和道德的關係闡釋

但事實上,存在主義其實是悲壯的西西弗斯式的行動指南。而電影也從來沒有教唆人們放棄理想安於當下,只不過,由於我們的動物天性,我們更容易在自然環境中找到心動——「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如果你認為作者是讓你拋棄理想或現代社會回歸原始,那麼你就是犯了作者所批判的「迷失於表象」了。就如讀《金瓶梅》而心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白左雞湯還是醒世箴言;自由主義還是犬儒主義;真善美還是假醜惡,蓋因觀者決斷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