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怎樣一部電影逼出我5000字影評

靈魂急轉彎影評

大概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罷,影片結束燈光亮起的一刻,幾番努力試圖鼓起的那口氣,終於還是無可挽回地洩了出去。

「I was expecting more」,散場以後我許久才講出了第一句話。

我當然不是什麼閱片無數的資深影迷。比起眼光犀利品味高級的大v,我一直都是最容易取悅的那一批觀眾。笑點低,淚點也很有規律,一年內看的電影屈指可數,沒見過的橋段比比皆是,但凡有點新奇的路子都能被瞬間折服。所以當我生出如此這般的觀後感時,自己都是不大相信的。

但事實就是如此,那種感覺非常強烈,就像拉滿弓的箭最後竟然輕飄飄落在地上,臨門一腳蓄勢待發卻踢了個空。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卻又表達不出來。我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這麼難受是看什麼片子了。

讀了幾篇影評,看到有人表達出了一些我所想的東西,於是也嘗試梳理一下,究竟這部目前8.9的片子在我這裡是出了什麼問題。

整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飄在空中,完全沒有落地,就像也有人說的,只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次。故事情節和主題都很簡單,要傳達的「活在當下享受此刻」的價值觀也是比較常規的。這裡暫且不去評價這個主題的優劣,因為即便簡單和常規,也不必然會成為一部電影的硬傷。關鍵在於,這個簡單的故事是如何被講述出來的,是不是讓人信服。在我看來,電影的敘事並不成功,因為很多時候人物都缺乏必要的動機。喬伊的學生上門說要quit,為何會因為老師的一句「可是你很喜歡長號」而改變了最初的想法?時裝店裡,主角喬伊的母親又為何會在聽了兒子的一段自白(也不算多麼打動人)後態度發生180度轉變,全力支持兒子參加演奏會,甚至拿出了收藏多年的西裝;而在酒吧裡,堅持不讓喬伊參加演出的那個女老闆Dorothea又是聽了喬伊一段「你說什麼我不管我有我的夢想!」的莫名其妙的自我宣言,居然立馬鬆口答應,等等等等。這些轉變突兀而沒有鋪墊、迅猛而不合常理,我好幾次拼命地想要為其furbish理由(我可真是一個善良的觀眾。。)都失敗了。細究之下就會發現,所有人的內心都好像很混亂,一切原則和信念都不穩固,都可以在需要的時機輕易被扭轉。於是主角生命裡的各種重要對象退化成了工具人,執行著刻意安排的任務,不過是為了引出那片陽光裡徐徐飄墜的葉子。

更重要的是,電影構建出這一個個單元,卻沒有哪一個是足夠豐滿自洽的,致使我全程都有數不清的問號,三分觀影七分腦補。喬伊的學生為什麼會對學校失去熱情?這個小女孩其實非常像二十二的一個鏡面,玩世不恭,感覺自己明白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唯獨無法說服自己。當這兩個靈魂通過喬伊的肉身相遇時,其實完全可以擦出火花(此火花非彼「火花」),再由此推動情節。但是電影似乎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另外,喬伊的母親、這個家從前經歷過什麼?從她口中可以得知兒子實際上是重蹈了父親走過的路(和COCO如出一轍的設定),那麼父親最後怎麼樣了呢?母親因此受過什麼樣的辛苦?這三個人的關係究竟如何?夢中情人麗莎則更是一個完全存在於台詞裡的角色,兩人情因何生又緣因何盡?當然我明白,這些都是主角心靈成長之路上的插曲,時長和容量絕不允許把所有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都講清楚。但既然電影把這些都展現出來了,觀眾是一定會想要去追究的,因為這些背景信息正是人物發生轉變的關鍵所在,也就是上文所言「動機」的組成部分。

更何況,人們看電影、戲劇和文學作品,最喜歡看的不就是一個人如何在他的經歷和環境作用下發生了轉變麼?這是一部好作品的血肉,如果這些都不能好好挖掘,那文藝作品和超級瑪麗一路吃金幣打怪升級有何本質區別?

而事實上,這部電影正像是一個設計精巧的遊戲——主線清晰可辯,所有支線情節的安排都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用意何在,明顯到我這麼個layman都幾乎能畫出一個劇本導圖來了——導演莫不就是把編劇的導圖直接拿來拍成了電影?對比這個清晰到已經有些無聊的骨架,包裹其上的內容卻顯得零碎不成體系,就像喬伊重回己身時從西裝口袋裡掏出的那些物甚一樣:披薩、棒棒糖、吃剩的甜甜圈和葉子。你總覺得這些東西大概應該是有關聯的,但是又很難講出一個什麼主題把它們串起來。的確,它們都代表著生活中最普通的小小樂趣,可它們是這樣瑣碎,意義又這樣多元:披薩——感官帶來的幸福;棒棒糖——緊張時朋友的善意&和朋友打開了新的聊天方式&沒有做夢想中的工作也可以很開心;甜甜圈——給予的快樂&被流浪樂手打動;西裝——家族的傳承&母子心結的打開&原來媽媽如此愛我;葉子——當下和生命中最普通的美好……就是,非常亂,每一個意像都可以生發出好幾種詮釋,可是電影好像並不試圖固定這些意義。它沒有提供任何線索,告訴你該沿著哪一個方向思考下去,直至水到渠成。導演最後試圖用喬伊的一首即興鋼琴曲把這一切統合起來,但因為原本就沒有一個作底的公約數,顯然也是徒勞。

以及,如果電影最後是想要達到打破世俗的成功和失敗標準的效果,那麼我其實更期待結尾能夠呼應開頭喬伊看到的自己一生的展覽,比如在與二十二經歷了這麼多之後,他在原先那些「失敗」的瞬間當中發現了許多溫情閃光的細節,從而推翻以往的認知,從自己「一事無成」的生命中看到了別樣的生機和意義,甚至完全不輸所謂成功人士的人生,這才是一個強勢的對主流價值觀的回應(後期也的確有主角對於生命裡溫馨時刻的回憶,但如果能和開頭形成對照不是會更好嗎?)。帶著這樣全新信念的主角,最後是投向下一世還是續寫未完的此生都不再重要了,因為兩者都會是完滿的結局。

還有一點讓我感覺很出戲,就是靈魂往生的設置。那個抽象的靈魂世界我特別喜歡,尤其是Moonwind所在的出神入化之境,航行在沙地上的發光的船,迷失的靈魂,整個畫面的配色非常高級,這一部分是真的超愛。可這個充滿幻想的世界在通向人世的那一刻卻突然猝不及防地具象化,所有靈魂跳下天坑飛向了……地球,沒錯就是一個非常寫實的有大氣包裹、看得到陸地山巒海洋冰川的,地球。我真的。。。還以為切換到了科教頻道。。。然後滿腦子就全是重力加速度開普勒牛頓定律,開始思考這個靈魂世界的物理屬性……想象和現實的銜接確實是個難題,the Great Beyond裡的天梯還相對不錯,這裡就真的是一言難盡。

最後,我想談一談前頭按下未表的影片主題。這個主題之所以會給人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感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電影很明顯試圖塑造一組對立,但對立的雙方到底是什麼?在二十二出場的時候,我想大概是宏大敘事的成功學說教與個體真實生活體驗的對立;在看到那個化作可怖遊魂的基金經理的時候,我又覺得可能是人的欲望與執念和活在當下知足常樂的對比——而且這個基金經理很容易讓人想起曹老爺子《日出》中的李石清,那個為了升官發財鬼迷心竅、連自己的小兒子病重夭折都不回家看上一眼的銀行秘書。如果這部電影的主角是這個基金經理,那麼戲劇衝突就很到位了。可真正的主角喬伊又代表了什麼呢?一心追求自己的爵士夢想,渴望登台演出。這有什麼問題嗎?我從中既沒有看到扭曲的成功學,也沒有看到貪婪引發的自我迷失,我只看到一個有些倔強地堅持心之所向、在平凡操蛋的生活中還存有一絲執著信念的小人物。你要非說這東西還能和「享受當下的美好」有衝突,並且花了一整部電影去解構,are you kidding me?更何況,如果喬伊的夢想是為了改變現狀、實現自我、混出名堂以及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不好意思我有點發揮了),難道質疑這個是想讓他停止奮鬥安貧樂道嗎?叱吒全球的商業資本集團,用一個中下階層少數族裔的形象來宣揚「活在當下」的價值觀,你品,你細品……

即便接受了這種設定,問題也遠沒有解決。「追求目標」和「活在當下」產生了矛盾,可究竟什麼是「當下」?什麼是「目標」?「目標」又來自哪裡?影片的開頭(看電影時錯過了所以只能用預告片中的幾個鏡頭來補上),喬伊坐在車廂裡,迎著熹微的晨光露出笑臉;趕路的途中經過一排鐵柵欄,他伸出手去撥動,聆聽金屬撞擊如樂聲般的脆響;酒吧絢爛的燈光下Dorothea吹出了整場演出的最高潮,喬伊在台下看著,一瞬間熱血沸騰……wait,這些不就是構成喬伊音樂夢想的細碎片段嗎?他日思夜想要去達成的「目標」,不就是可以和音樂一直相伴,讓這些當下的「火花」經久綻放麼?恰如電影所說,「火花」不是「目標」,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生命的火花就點亮了,這是一句多美的台詞!可是然後呢?「火花」會點亮,也就會熄滅,每一個當下都在不停地流逝。電影用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人世的心靈代替喬伊去感受世間的美好,我認為是很貼切的,因為這就是人的原初狀態,也只有在這個階段,人能最為純粹地享受當下。可是不同於來去自如的二十二,在世的我們將很快意識到,美好都是短暫的。如果想要不斷重現美好,讓每一個當下都能延伸到未來,那麼就必須學習如何計劃和取捨——因為人到底是面向未來的動物。正是因為發現了口腹之樂,人們才不停勞作,為的是確保下一頓也能有好的食物;正因為珍惜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光,人們才拼命奔波,為的是支撐住這個心靈的歸所;也正是因為感恩每一次人間際遇,所以才要積攢足夠的力量,以便去往更多地方遇見更多有趣的靈魂——清風明月,林間鳥語,哪一個「當下」不需要用面向未來的人生「目標」去維持和延續?崇高的事業和偉大的使命需要畢生追尋,平淡的美好就不用了嗎?我們這裡的主角,也並不是毛姆筆下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的天選之子,或者堯舜禹那樣肩負時代命運的人。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喬伊的夢想不過是保存眼下所擁有的這一份日子,運氣好的話還能讓它更精彩一些。普通人的人生目標,原本就是生活所賜;普通人對未來的期許,本就源於對此刻的感念。這樣渺小的真實的人生「目標」卻還要被「當下」的幸福衝擊,無論如何都說服不了我。

那麼,「追求目標」和「活在當下」之間是否完全不存在衝突呢?當然不是。在奔向目標的路上,人們可能會忘記初心,忘記那些堆砌成「目」的最初的「火花」,為了某種虛幻的成功而拋棄生命中真正該去珍惜的東西。就像淪落成金錢奴隸的李石清,最初也只是抱著養家糊口的目的走入資本的旋渦。踏破鐵鞋無覓處,真正的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唾手可得,我想這也是大多數觀影者會有的感悟。可如果是這樣,那何必塑造喬伊這麼一個角色來完成這個任務呢?他的夢想並不是虛幻的成功,也並沒有因為追夢陷入多麼大的困頓(他最大的困頓難道不是在追夢路上被該死的編劇偷走了井蓋麼。。。用這麼一場刻意為之的意外來引發主角的成長,村裡人還真是頭一回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還是覺得基金經理更適合做主角。同時,電影也並沒有呈現出兩種態度的正面碰撞——當二十二在喬伊的外殼裡旋轉跳躍時,她並不是喬伊,她沒有夢想也沒有生活的壓力,因此我們看不到對未來的熱望和擔憂會如何衝擊此刻的享樂;而當喬伊意識到活在當下才是生命真諦的時候,他新的人生又尚未開始,於是我們也看不到在價值觀的衝突下他會做出什麼抉擇——聽媽媽的話老實教書嗎?或者回歸生活不再想那些有的沒的?他該怎麼面對自己的碌碌無為、面對世俗的評價標準?又該怎麼回應曾經為之瘋狂的熱愛?一部電影看完,我們知道了要「活在當下」,可以對於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它和處理它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沒有得到任何啟發。更重要的是,對於觀看這部電影的大多數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真正面臨的哪裡是看不到身邊的美好,而是在生活的重壓下無暇也無力去感受這些美好!誰不願晴窗細乳戲分茶?誰不愛閒敲棋子落燈花?誰不想家人朋友圍爐夜話飲酒到天明?從我手中奪去那片葉子的,是我心中的執念嗎?分明就是這個月的KPI和下個月的花唄賬單好麼……

說太多了,最後的最後,還是要感謝Soul,畢竟我很久沒有這麼痛快的寫作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