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蕭衡鍾:美、日、印、澳「四方對話」聯合臺灣劍指中國大陸

2021-03-19 02:06:07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及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日前舉行了「四方對話機制」(Quad)下的首次領導人四國峰會,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就「四方對話精神」加以介紹和定義,除了四國外交部長將進行每年至少會晤一次的經常對話外,並預期將在2021年底之前舉行一次領導人層面的面對面首腦會議。

此外,拜登會後還通過推特表示,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將致力於共同努力,應對他們所面臨的共同挑戰,確保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自由和開放。由此而定型的印太國際政治格局,在「四方對話機制」致力落實其夥伴關係與共同利益的態勢下,無疑將牽動「四方對話機制」偕同應對中國崛起的反制作為,並進而影響「四方對話機制」下的兩岸政策。

一、 「四方對話機制」定型的印太國際政治格局

第一,重申了對於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之間加強合作的承諾,稱「四方對話機制」是為了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的共同願景而團結起來的,要建設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健康、以民主價值觀為基礎、不受脅迫限制的地區,其共同目標是應對當前在新時代下最緊迫的全球性與決定性挑戰,包含由肺炎疫情肆虐而造成的全球破壞、氣候變化的威脅以及該地區面臨的共同安全挑戰。

第二,強調了「四方對話機制」支持法治、航行和飛越自由、和平解決爭端與民主價值,將尋求維護和平與繁榮,並在普遍價值的基礎上加強民主復原力,共同致力於促進以國際法為基礎的自由、開放、有章可循的秩序以促進安全與繁榮,並應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威脅,同時也堅決支持東盟的統一和中心地位與東盟的《印度洋-太平洋展望》。

第三,特別是在應對海事領域的共同挑戰上,「四方對話機制」將繼續優先考慮國際法在海洋領域的作用,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法公約》)所體現的作用,並促進合作,包括在海上安全方面的合作,以應對東海和南海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重申「四方對話機制」將致力於根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實現朝鮮半島的完全無核化。

第四,在應對衛生領域的共同挑戰上,「四方對話機制」將以四國在衛生安全方面取得的進展為基礎上共同努力,成立一個跨國的疫苗專家工作組,以履行對於安全、負擔得起,以及保障有效分配與公平獲取疫苗的承諾。同時,也將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在內的國際多邊組織密切協調,合作加強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公平獲得疫苗的機會,並呼籲世界衛生組織進行透明和注重結果的改革。

第五,在應對氣候領域的共同挑戰上,「四方對話機制」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優先事項,四國將成立一個氣候工作組就未來的關鍵技術進行合作,以加強全球在緩解、適應、復原力、技術、能力建設和氣候融資方面的氣候行動,包括保持與《巴黎協議》一致的溫度限制,另外也期待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締約方會議能夠取得成功。

最後,在應對技術領域的共同挑戰上,「四方對話機制」將成立一個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工作組,以促進四國在國際標準和未來創新技術方面的合作。以上各項,雖然沒有白紙黑字寫出是要針對中國大陸的,但經過歸納與推論思考,可以發現若就四國所稱的共同利益與共同挑戰來說,「四方對話機制」成立的意圖不言自喻,具有劍指中國大陸、要應對與反制「中國崛起」的目的,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在內的各國領導人也在會議中將中國定義為「挑戰國際秩序的唯一競爭對手」。

二、臺灣地區在「四方對話機制」中的角色

在經濟與科技層面,特別是全球注目的半導體芯片供應鏈上,日本國內有數間世界頂尖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臺灣地區也擁有優秀的半導體制造能力,為了表示對於半導體生產漸往大陸西進的應對,臺灣的芯圓製造商臺積電在近期宣佈投資200億日幣(約2億美金),要在關東的茨城縣建立研發中心與研究設立其他分公司的可行性後,顯示在兩方合作下想成為東亞科技重鎮島鏈的意圖,這舉動也被認為是印太戰略中的一環。

在軍事與安全層面,此次峰會中,軍事合作並未成為關鍵話題,似乎各國仍有各自的擔憂與考慮,因此並未形成以軍事同盟來圍堵中國的共識。儘管此次的四國峰會並未著重討論應對中國威脅的軍事合作,但美國與印太盟國加強軍事安保合作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四方對話機制」被廣泛認為是華盛頓及印太盟友為探討如何應對中國強勢挑戰而謀劃未來戰略的重要舉措,甚至有了美國是否會以此來組成亞洲版「小北約」的聲音。

其原因在於一方面,中國在今年二月通過了《海警法》取得海域執法的正當性後,持續強化在釣魚島列嶼周遭海域的巡視,引發了日本強烈不滿,宣稱「中國挑戰國際秩序」,美國也表明釣魚島海域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這意味著未來一旦中日雙方在東海上有近一步衝突時,美國很可能將進一步介入。美國對日本的重視,正是來自對中國威脅防備的加劇。

而另一方向,面對大陸近來不斷對臺灣地區持續施加繞臺航訓的軍事威嚇壓力,美國及其盟國也開始多次派遣航艦與軍機通過臺灣海峽周邊,以表示其保護國際水道暢通和重申印太自由航行的意圖。這是因為臺灣地區被認為位處印太戰略的核心位置,一旦臺灣地區被大陸統一,那麼印太戰略便等同於整體崩潰了,因此在美國打造印太聯盟應對中國強勢挑戰之際,似乎在未來幾年內,以美國為主導、對於中國大陸的「包圍網」與「新圍堵」態勢應會慢慢成形。

故雖然此次四國峰會沒有過多討論軍事合作,但是未來仍很有可能成為實質的軍事合作平臺,臺灣民進黨當局作為美國「聯友抗中」的拉攏對象與忠實盟友、對此也是一味採取「倚美抗中」的不置可否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排除臺灣地區會被邀請參與戰略制定的可能性。

但倘若此舉成真,屆時勢必會觸碰大陸紅線,恐讓大陸採取必要的相關作為來因應,以維護其領土主權完整與國家核心利益,那受影響最深、最直接的難免還是臺灣民眾。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邱夢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