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從鄭成功到施琅:收復臺灣中的精彩諜報戰

2021-03-23 15:06:57

明朝滅亡之後,不肯降清的漢人紛紛組織力量抗擊清軍。在這些反清武裝中,鄭成功領導的抗清水師勢力較強、影響較大。為了支持抗清大業,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在這場海島作戰中,情報和諜戰所起的作用格外重要。

16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崛起,很快就成為海上霸主。1623年,他們由熟知臺灣情況的華人海商李旦帶領,佔據臺灣島,並建立基地。

鄭成功在明亡之後追隨南明隆武政權,很受重視,被賜姓「朱」,故此又名「朱成功」。隆武政權滅亡之後,鄭成功建立了一支以水師為主的抗清隊伍,依靠東南沿海島嶼,憑險設伏,與清軍巧妙周旋。由於方針得當,到了順治九年(1652),鄭成功已經成功控制福建、廣東沿海長達一千餘里海岸線,佔據包括臺灣島在內的島嶼千餘個。

鄭成功能夠逐漸發展壯大,和他建立龐大嚴密的諜網、實施了卓有成效的間諜戰也有著密切聯繫。據《海上紀略》記載:「成功又遍佈腹心於內地,凡督、撫、提、鎮衙門,事無鉅細,莫不報聞,皆得早為之備,故以咫尺地與大兵拒守三十餘年,終不敗事。」鄭成功非常重視情報工作,他以各地商行為依託,建立起嚴密的間諜網。在諸如都督府之類敵方的要害部門,鄭成功都努力安插間諜,從而對敵人的兵力部署、作戰計劃和行軍方向等都瞭如指掌,從而為自己制定作戰方案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

當然,雖說鄭成功的部隊在抗擊清軍的戰鬥中異常英勇,但就當時的全局形勢來看,清軍處於絕對優勢地位。鄭成功只能節節敗退,從南京退往廈門。在到達廈門之後,清軍改變了此前以招安勸降為主的做法,要將鄭成功殘部徹底消滅。在這種嚴峻的局面之下,鄭成功一直苦思出路,進而想到了收復臺灣。

當時,臺灣島是荷蘭人的殖民地,加之隔著茫茫的海峽,收復的難度相當大。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鄭成功先派出間諜,前往臺灣打探情況。間諜很快就聯繫上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舊部何斌。

何斌原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下,在荷蘭人佔領臺灣島之後,被迫做了荷蘭人的翻譯。他雖然身在荷蘭軍營,卻一直心向中國,對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一直充滿仇恨。因此,當他聽說鄭成功有收復臺灣的志向之後,立即前來祕密接洽。何斌有接近荷蘭人的機會,所以對荷蘭人的佈防情況非常瞭解,與鄭成功取得聯繫之後,更是處處留心收集情報。他將荷蘭軍隊的兵力和分佈以及臺灣的地形地貌等情況都一一繪製成圖表。1659年,何斌逃出臺灣島,將自己收集到的情報向鄭成功做了詳細彙報,鄭成功更加堅定了收復臺灣的決心。

不久之後,又有間諜從北京傳回情報,說清兵出動了萬餘人前來剿海。鄭成功不得不與入閩清軍進行周旋,暫時放下進兵臺灣的計劃。當然,鄭成功並沒有就此放棄收復臺灣的計劃,相反,他開始做著更加積極的準備工作。在臺灣島的荷蘭人也聽到鄭成功將要收復臺灣的風聲,於是派使者攜帶信件,來到鄭成功大營打探消息。鄭成功非常清楚荷蘭人的目的,為了達成收復臺灣的戰略目標,鄭成功使用孫子「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手法,麻痺荷蘭人。他同樣派出使者給荷蘭人送去信件,佯稱沒有餘暇對這個草莽叢生的小島採取敵對行動;另一方面,鄭成功召集部下開會,激發鬥志,統一思想,希望大家都能堅定決心,一舉攻克臺灣,從而獲得一個安身之地。

鄭成功還非常注意收集臺灣島和臺灣海峽的相關氣象情報。他深知這場跨海登陸作戰需要通過大量船隻運送兵力,如果不能掌握海峽的水流和風向等情況,軍隊無法順利靠岸,戰鬥就會處於下風。與之相反,荷蘭人倒是對這些情報關注不夠,對海峽之上的風向和水流情況都不是非常清楚,故此他們認為,鄭成功即使想攻佔臺灣,軍隊也會受到季風和海峽的阻攔,無法達成所願。

由於駐守臺灣的荷蘭軍隊疏於防備,所以,當鄭成功的隊伍突然出現在海島上時,他們顯得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分割包圍。在與荷蘭軍隊的交戰過程中,鄭成功除了通過當地百姓和海上漁民收集荷軍情報之外,還努力通過抓捕俘虜獲得相關荷軍的第一手情報。在抓到俘虜之後,鄭成功均能待之以禮,從而感召俘虜,從他們的口中得知荷軍的準確情報,然後再採取針對性措施。當時荷軍人心浮動,缺衣少糧,鄭成功堅決將其圍困,而不是急於求戰,通過這種拖延戰術,力爭讓荷軍自動放棄抵抗。就這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無效抵抗之後,荷蘭人只得宣佈投降。

鄭成功收復臺灣,讓這座孤懸海外的寶島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為施琅後來統一臺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施琅自幼生長在沿海地區,原本在鄭成功手下聽令,曾為鄭成功奪取廈門、金門立下大功。鄭成功也一直將其視為心腹,但後來,二人因為在廣東征糧等問題上發生矛盾,導致他們分道揚鑣。施琅感覺到處境不妙,於是決定投奔清軍。當看到施琅不僅背叛了自己,還投靠了清軍,鄭成功惱羞成怒,立即殺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施琅因此而對鄭成功有了刻骨仇恨。

由於施琅非常熟悉沿海一帶的情況,尤其是非常熟悉鄭成功集團的內部情況,清政府相信施琅可以幫助他們對付鄭成功,所以立即對其予以重用。施琅很快便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

1661年3月,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消息傳來,清政府擔心鄭成功更加難以對付,不免憂心。就在這時,施琅向清政府上報了一個奪取廈門、金門的計劃。在得到批准之後,施琅果然非常順利地奪取了這兩處戰略要地,為下一步奪取臺灣創造了條件。6年之後,也就是1667年10月,施琅鄭重地向清政府提交了攻取臺灣的作戰方案,這就是《決計進剿疏》。在此之前,清政府內部多數人主張對鄭成功進行招撫,康熙也認為,軍隊跨海峽作戰會損失很大,而且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顯得非常猶豫。針對這種情況,施琅先是派出間諜詳細偵察了鄭成功的內部情況,並設法瞭解到臺灣沿海的兵力佈防,還打探到鄭成功根本沒有歸降的打算。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之後,施琅主動向康熙上呈,希望能及早收復臺灣,以免久拖不決,成為後患。施琅向康熙保證:「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康熙看到施琅的奏章之後,對攻打臺灣有了信心,同意施琅擇機出兵。

1662年7月,鄭成功病死,其子鄭經嗣位。1681年,鄭經去世。在經過一番內部爭鬥之後,鄭經的次子鄭克塽繼位,但實權旁落,鄭克塽本人並無左右局勢的能力。

施琅得知這些情況後,覺得出兵時機已經成熟,便向朝廷請求出兵。清政府立即授權施琅,全權負責出兵攻打臺灣的一切事宜。施琅得到授權之後,一面加緊訓練水軍,一面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間諜活動。

施琅在海濱長大,對於海洋水流和氣候情況一直非常熟悉,深知氣候條件對於海上作戰的影響。他在寫給朝廷的奏摺中,便敢於自稱對海面形勢、風向、水情諳熟於心。為了做好渡海作戰的準備,施琅高度重視收集氣象和水文情報。他先後派出大量偵察船,對海峽和臺灣島進行偵察,掌握水流和天氣變化情況。

施琅曾經在鄭成功手下任職,結識了他的一些得力下屬,彼此也可算作是故交。因此,在上任之初,施琅立即就派出三四位得力干將,悄悄地潛入臺灣,與這些人建立起祕密聯繫,讓他們為清軍提供情報,從而為攻打臺灣開始了有組織的間諜活動。施琅藉此屢得這些人密寄的情報,對臺灣的一舉一動都非常清楚。

根據間諜們所提供的情報,施琅得知鄭氏集團的精銳部隊都集中於劉國軒部,負責鎮守臺灣本島鹿耳門等重要港口和要害之地,而澎湖列島雖是必爭之地,卻缺少得力干將防守,且守備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較低。這些情報為施琅合理用兵奠定了基礎。關於劉國軒,也有間諜送來大量情報。從他們口中得知,劉國軒一直濫施淫威,妄殺無辜,導致臺灣守軍人人自危,並不願意為劉國軒效忠。劉國軒卻自以為能夠對部隊操縱自如,盲目地認為臺灣島守備堅固,所以一直志得意滿、狂妄自大。施琅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深知這是難得的可乘之機,更加堅定了收復臺灣的決心。在做好這些偵探活動的同時,施琅反覆對臺灣海峽的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等情況繼續做周密調查和深入分析,以尋找最佳出兵時機。經過反覆研究之後,施琅最終定下了先打澎湖、再分兵迂迴攻擊劉國軒所率主力部隊的作戰計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領艦隊由銅山出發,向澎湖發動攻擊。劉國軒得知清軍猛烈進攻澎湖,連忙率部進行救援。在戰鬥中,施琅右眼受傷,仍然堅持督戰,清軍士氣振奮,異常勇猛。7天之後,劉國軒只得退守臺灣。

就在施琅發動大軍攻打澎湖的同時,姚啟聖也積極開展間諜活動,配合施琅的軍事行動。他任命卞永譽、張仲專理海疆,用大量金帛離間對手,不惜花費重金收買臺灣守備將士。姚啟聖甚至在漳州設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攬鄭氏集團的官兵,凡投誠者都提供優厚的待遇,即便投誠之後又逃回臺灣的,也一律不予追究。這些政策對臺灣的守軍起到相當程度的瓦解和離間作用。守島官兵因此軍心不穩,被策反的文臣武將有數百人,士兵達萬餘,一舉改變了兩軍作戰的態勢。

兩軍對壘,「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是常見現象。施琅深知臺灣也一定派出很多間諜,千方百計打探有關攻臺的戰略情報。他將計就計,故意製造一些假情報,誘使對手上當。比如,在三四月份時,他曾佯裝請求攻擊臺灣,給對手以極大的錯覺。等臺灣守軍發現所謂進攻純屬子虛烏有之後,士氣自然受到一些影響,這就為清軍下一步進攻創造機會。施琅之所以選擇在天氣炎熱的六月出兵,也是力圖取得出敵不意的效果,使得對手的諜戰計劃失靈。結果證明,這一招果然取得了奇效,鄭氏集團猝不及防,迅速潰敗。

施琅同時非常注意情報保密工作。他上報康熙重要情報時都奏請皇帝注意保密,以免朝中大臣走漏消息,對潛伏較深的間諜的姓名,他奏摺中一律予以隱匿。在澎湖列島的戰爭結束之後,施琅為了進一步做好攻打臺灣本島的準備工作,對俘虜一律實施優待,願意返鄉的發給糧餉,受傷的則積極進行救治,並允許他們自由往返。這部分將士返回臺灣之後,無形中也起到了宣傳作用,對動搖守島部隊的士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這時候,康熙帝加緊展開對鄭克塽的招撫。為了讓鄭氏集團免除疑懼,康熙帝承諾:「煌煌諭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看到大勢已去,鄭克塽決定接受招撫,於1683年8月向施琅水師投降。

由此看來,無論是鄭成功還是施琅,都非常重視用間,重視情報先行,這對他們收復臺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海峽阻隔,信息難通,情報顯得更加重要,諜戰的地位因此格外突出。為確保登島作戰成功,鄭成功以假相麻痺對手,最終的登島地點和登島時間都大大出乎荷軍的意外,從而為最終的獲勝奠定了基礎。施琅登島作戰之前,發動了能夠爭取的一切力量收集敵情,對島上守備情況做到鉅細無遺地掌握。除此之外,施琅還組織了出色的攻心戰,以遊說等活動對守軍進行瓦解和分化,動搖了守軍的戰鬥決心。

戰爭機器,極為龐大精密,而出色的情報系統,往往是成敗勝負的關鍵。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