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戰鬥天使的隕落——精緻的偽女權主義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這是一層價值兩億美元的精美外衣,漫長的期待並未帶來太多驚豔的表現。《艾莉塔》獲得了最好的特效的同時,也失去了原作最好的內涵。

這是關於幸運餅乾的真實故事,他們看著很中式、聽著很中式,卻的確由美國人發明,所以餡餅空心、充滿謊言,味道也不好。 ————《Iron Man3》

一個改編電影無法迴避的問題是,修改原作哪項內容,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而非只是對原作視覺化的再現?世界觀、事件與元素、人物特性,這三個相互制約的劇情要素不斷拉扯著編劇們的腦神經。最終——《Alita》選擇了世界觀和事件,犧牲人物特性中看起來並不那麼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特性,決定了漫畫與電影講述的完全是兩個人物的故事。儘管他們的經歷有接駁,遇到的人很相似,儘管世界觀、元素和事件似乎看起來很一樣,但是兩個人物——加里和艾莉塔的內核完全變了。因此,對於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的觀眾來說,又是一部好看的爆米花電影,而這個故事也只是又一次在改編的幌子下,悄無聲息地灌輸了整整兩小時的美國主流意識。

一、加里與艾莉塔

故事的起因是相同的:醫生依德在天空之城撒冷投下的垃圾中,找尋可以免費給窮苦改造人替換的義肢,偶然發現了半個女性身軀。

加里的名字來自依德以前養過的一隻公貓;艾莉塔則來源於依德死去的女兒。名字的不同來源表現了依德的不同態度:漫畫依德將加里視為己物;電影依德則將艾莉塔視為己出。不同的名字造就了不同的成長環境,兩人的經歷則完全代表了東西方對於女性的兩種認識態度。

漫畫依德在發現加里後,幫她修復身體,和她說話,帶她撿垃圾,為她買義肢,將她視為自己的一個擁有物。電影依德則將艾莉塔是為自己的一種救贖,盡力彌補自己作為父親對女兒的虧欠,以父親的形象和立場對艾莉塔進行管教。

兩種保護

從起點上看似乎電影更加表現了對女性的尊重,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電影中表現的是一種更隱含的思想束縛:不得到成人認同的成長,就會始終被視為不成熟和需要管束。因此,出現了艾莉塔的掙扎。

二、兩個成長故事

隨著「 斯奈德節拍表 」一步步推進劇情發展,爭執出現了——

電影中,爭執爆發的起因是:艾莉塔是否可以成為獵人。之前,沃爾茲用各種身體動作和語言向觀眾表示:這是我的女兒,誰都別碰她。這種典型的父女代溝衝突是推動女兒成長的常用爭執橋段,帶來的結果就是叛逆。依德拒絕為艾莉塔更換更強的身體,也不讓她當獵人,艾莉塔到獵人酒吧尋求幫助結果變為酒吧亂鬥。巧事辦拙之後,「父親」身份的依德出現,此時艾莉塔的表情如同一個做錯事情的小孩子,靜靜等待家長的訓斥。

生怕看不到艾莉塔的愧疚肢體動作,背景板還擺了個標準姿勢NPC

「家長」依德擺平酒吧鬧劇,艾莉塔和小反派格魯依什卡打到四肢皆無,依德覺得艾莉塔出於好意尋求幫助結果身體性能不敵對手,心念著:以後就沒人能傷害你了,給艾莉塔換了新的身體。這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包容。

「你快好起來,我什麼都給你」寵溺式的家長

這次的事件淡化了兩個要素:艾莉塔通過戰鬥獲得記憶,以及即使只有一隻手臂也抗爭到最後的不屈。第一點被「父親」依德的「父愛」光芒照耀成一個小女孩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臨時想出的藉口;第二個則被依德的一句道歉沖淡——父愛如山。

真正的感情不需要道歉

這次重要的成長經歷被電影劇情所犧牲,因為劇本的核心主旨是:少年成長。

相比之下,漫畫中加里的成長環境比艾莉塔要惡劣的多,但是加里表現得比艾莉塔更加自主。

面對將自己視為玩偶的依德,加里輕而易舉打破了依德的束縛:「如果只是一味地得到幸福,我會沒有活著的實感」,「我可不是你的換裝玩偶!」,轉身「為了自己」成為了獵人。由於加里的拒絕,依德也放棄了控制加里行為的想法。之後依德將新身體給加裡只是因為他覺得加裡具備控制力量的能力。新身體的獲得可說是加里自己贏得的。

「我不是你的換裝玩偶!」

「為什麼當賞金獵人?」

「為什麼將這麼危險的身體給她?」

一個是「給」,一個是「得」,不同的成長收穫帶來了不一樣的生命價值。

三、兩種女性價值觀

在電影中,隨著劇情推進,艾莉塔開始逐漸體現自身的價值觀。比如身體恢復之後跳一段力與美的結合,然後找尋自己的愛情。這些無可厚非是當下西方價值觀中,對女性價值的一種認同趨勢:柔弱和依附。柔弱帶來欣賞,依附則帶來自我價值。這種柔弱和依附在《艾莉塔》中將艾莉塔的堅強貶值為一種任性和復仇,失去了自身堅強的力量感。

「爸爸,我已經完全好了」

「爸爸,謝謝你」

「雨果,看我的新身體怎麼樣」

相反,漫畫中加里的價值觀始終忠於自我。換完新身體之後,先打幾拳試試身手,然後就想著怎麼報仇。這才是真正的堅強和自我價值肯定。

驗貨、簽收;有了新裝備立刻放狠話

兩個作品中的價值觀由此分道揚鑣:艾莉塔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柔弱和依附感;而加里則表現出更多的自信和堅定。

電影中艾莉塔的柔弱和依附在面對雨果的謊言時表現得尤為突出,雨果的謊言被戳穿彷彿是自身價值破碎的一個信號,在扎潘的栽贓和挑唆下,艾莉塔完全失去了堅強和自信,內心在自己堅信的獵人守則和愛情中搖擺。這種搖擺是真實的,而因為它的真實體現了當下西方價值觀對女性的評價:易碎和不堅定。因為柔弱所以易碎,因為依附所以不堅定。自身價值並不是由自己賦予,而是由別人的肯定或是受到自己與肯定的人之間的關係來給予。如果電影是想表現女權主義的話,那麼它所表現的恰恰是為女性專門設計的看起來很女權的偽女權主義。

質問、憤怒、否定;無視、反思、否定依附;消除依附、猶豫、失去

艾莉塔的這種柔弱和依附感,在面對維克特的時候,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被偷襲後的痛苦的引導下,艾莉塔回憶起自己的任務是摧毀撒冷,此時的自信對象再次轉移,由「為雨果討個說法」轉變為「你們都是奴隸,撒冷才是敵人」。這種轉變的核心是「任務」代替了憤怒,對維克特的憤怒轉變為對撒冷的憤怒,其核心還是憤怒,而憤怒往往源自於恐懼——對撒冷控制人類的恐懼以及對維克特控制雨果夢想的恐懼。艾莉塔無法控制自己不被撒冷控制並影響,她也無法控制雨果相信維克特的欺騙。當艾莉塔依附到「毀滅撒冷」這個更強大的憤怒情緒後,她從原先的震驚立刻轉變為一種蔑視,將所有為諾瓦賣力的人視為奴隸。同時,不經意間用對方對自己的輕視之語「小女孩」反諷對方,也是自己內心對小女孩身份的某種認同。

質問、挑釁回應、震驚(驚呆);新目標、坦然(轉移自信)、蔑視;反諷(肯定)、固定結束語

這樣的感情處理方式是標準的少年成長情緒方式,於是艾莉塔的人物價值再一次為劇情所犧牲。

與之相比,漫畫中加里在面對尤格被通緝時,首先表現的是接受,然後反思自己的對策,最後下定決心同仇敵愾。同樣,加里對尤格的感情也並不是隨著尤格的反應而變,同樣是以自己認定的方向為目標,即使自己手刃尤格,無論他是否愛自己,自己也將為愛獻身。

找尋、否定抹殺對方、疑慮與排除

自己的信念和他人的承認哪個重要?

也是這種不真實感讓加里更加勇敢和自信,只要是自己堅信的就會成為自己的目標,並為之獻身。

四、不同的追尋

加里和艾莉塔都在不斷的追尋,作為女性,她們經歷著各種磨難找尋的是編劇為他們畫好的結局。

艾莉塔的追尋是過去的自我:我從哪裡來。自己的任務是什麼,自己是誰,自己要做什麼。失去這些,艾莉塔就失去了動力。艾莉塔的成長動力主要是外力,他人對自己的管束引發了自己的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愛戀引起了自己的愛戀;他人對自己夢想的破壞,激起了自己的憤怒;愛人之死讓她對撒冷的仇恨增加一分。很難想象如果她的生活如果再平淡一點,她還能否成為劍指撒冷的人。在電影的劇本裡,她的一路是被別人定義的,被別人影響的,被別人指引的。

反觀加里的追尋則是現在和未來的自我。故事中的加里並不在於自己成為什麼樣子或是成為別人眼中的什麼人,她也不去考慮自己過去是怎樣的人。她追尋的只是自己的自由:自由的選擇,自由的行動,自由的意志。所以她能在尤格死後挑戰機動球冠軍,能夠放棄一切做一個酒吧歌手,能夠和撒冷合作做髒手的工作只為了自己的目標。加里並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只要是對自己目標有利的一律拿來利用,她始終追尋自我。這種追尋,也影響著她周圍相關的人的成長。

尾聲、精緻的夢境牢籠

最終,加里破除了諾瓦教授設置的夢境陷阱,打碎了名為艾莉塔的精緻夢想,面對殘酷的現實。

電影院中的艾莉塔則被囚禁在熒幕的牢籠中,掙扎著能夠同樣飛出廢鐵城。

值得欣慰的是,艾莉塔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畢竟扎潘的臉剛剛被毀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