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只有戰鬥,沒有天使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一句話總結:電影本身的水平遠不能與阿凡達相比,淪為了原著漫畫的大型廣告——看完電影,我只想回去再看一遍漫畫。 原因是本來原著的故事背景,血腥程度與哲學深度就注定了這是個小眾作品,強行想做的主流,合家歡,政治正確反而淪為四不像。這個角度說,卡梅隆來做這個作品可能反而是壞了事——龐大的製作宣發成本讓劇本和畫風不得不向最主流的觀眾群體妥協。要是小成本製作,沒有這麼大的票房壓力反而容易放開手腳,還原神韻。 1.首先令人感動的倒不是畫面,而是字幕組,為天空都市給出了最正確的翻譯:撒冷(Salem)。原著漫畫中天空都市撒冷有一根通天巨柱,直上太空,連接著太空中的另一個城市耶路(Jeru),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設定——二者的名字結合便是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廢鐵鎮的人們仰望撒冷,以為那就是天堂,殊不知還有耶魯凌駕於撒冷,撒冷凌駕於廢鐵鎮,廢鐵鎮之下,還有更加陰暗卑微的地下世界,這種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和社會階級劃分,體現了漫畫原作問世時的時代能量(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流年天王星在摩羯)——每個人物都被土星的能量壓制,沉重而壓抑,被業力束縛,選擇屈服或者不屈服於命運,仰望頭頂的王國,想要拼命的往上爬,但出生地就決定了你的命運,仰望的天堂只是幻影,匍匐的羔羊不過是在互相殘殺吞噬。 2,視覺效果:因此,電影的動畫技術固然出色,卻大大丟失了原作的神韻。這樣一個賽博朋克的世界觀,匹配的應當是《銀翼殺手》或者《瘋狂的麥克斯》這樣的廢土風,但女主角的造型低齡幼齒(尤其對比原作漫畫女主角的相貌),廢鐵鎮的街道陽光明媚,半人半機械的敵人們還長的有點卡哇伊(尤其百夫長的這個原著中沒有出現的敵人加的毫無必要,完全為了致敬《攻殼機動隊》劇場版的boss),很難令觀眾代入這樣的世界觀。 3,劇情改編:基本上,兩個鐘頭的電影版改編的是漫畫前兩本的內容,講述失憶的女主角如何成為賞金獵人,戰勝兇殘的boss,得到然後又失去愛情。但想要塞進太多內容(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現廢鐵鎮的世界觀與強行秀動畫水平)反而在敘事上自亂手腳,一盤散沙——機動球比賽的情節本來毫無必要,完全可以放在續集中單獨成篇,但為了視覺炫技(確實這是全篇中視覺衝擊力和鏡頭感最強的段落)而加入,導致了人物關係與劇情主線被強行改變,越發混亂。女主角的名字,原著中叫做凱麗,是伊德博士死去的貓,這個點子就很有愛,在電影版中艾莉塔被解釋為博士死去的女兒,畫蛇添足。新塞進來的博士妻子的角色也是存在感薄弱,對於劇情缺乏價值。 4,人物塑造:我突然懷念起了諾蘭的《暗黑騎士》,因為在他之後,好萊塢商業片已經沒有勇氣和魄力再塑造一個真正有深度有魅力的反派角色了,壞人壞的都是那麼千篇一律,嚴重的扁平化臉譜化,毫無魅力,簡單幼稚。而原著的每一個反派都是複雜深刻的——與女主角死鬥的殘忍怪蟲馬卡克(電影版中成為了一個沒勁的傻大個,還被改了一個奇怪的東歐名字),瘋狂卑鄙的賞金獵人沙勇(電影版中造型還原度高,演員不錯,但他真正的最出彩的戲份還在後頭,漫畫第五本《復仇的季節》中他的形象是史詩級的),尤其是帶著詭異眼鏡的鐵士代諾博士(就是電影結局處被艾莉塔拿刀指著的那個人,造型顯然是借鑑了庫布里克的巨作《奇愛博士》),他行事詭異,不按章法,沒有絲毫的道德感,但一切的動機卻是為了挑戰業力。但從本次電影版的風格中我已經可以斷定,我們未來看不到這些反派們如此豐富又迷人的一面了,鐵士代諾博士多半只會淪為又一個因為一己私慾而作惡多端的無聊壞蛋,為這個世界的卑鄙和殘酷負起所有責任,然後女主角一刀殺掉了他,從此每個人都幸福快樂。 5,風格與時代能量:本作作為一部商業大片,勉強算是及格,但離某些外媒評價的『科幻史詩』還遙遠的很(原著漫畫倒配得上這個讚美),電影版把一部本來可以偉大的作品做成了青春愛情片加輕型反烏托邦故事,與當年《飢餓遊戲》,《移動迷宮》,《分歧者》本質上毫無區別(這顯然是出於票房的考慮,也同時解釋了影片的視覺風格為什麼這麼明媚主流),丟失了最重要的特色與神韻。仔細一想,我們顯然會發現最近多年以來,好萊塢商業片都是這個尿性——主角天賦異稟,天選之人,看似個性,實則毫無個性,主流得嚇人;一聲號令,揭竿而起,為所謂的「正義」和「幸福」(這種幸福的標準十分政治正確與主流:一是家人——We are family,二是穩定——錯都是某一個壞蛋的邪惡,人類社會結構本身既沒有問題,也不會動搖)而戰,而無人再真正的只為找到自己而戰。難怪有人說,滿懷期待的走進電影院,結果又看到了一部無聊的超級英雄電影。 因為有了這樣的主流價值,才會不斷的產生出一部又一部迎合這樣價值觀的作品,這種狀況想要改變,應該得等到2023年冥王星進水瓶之後了。

原著畫風多麼炫酷
鐵士代諾的野心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