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看完這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終於坦然面對社恐了

2021-08-04 03:42:37

近日,毛不易陳飛宇尬聊的話題登上熱搜,他們在《僅三天可見》第二季中的表現被熱議。明星真人秀一直都被受眾視為了解公眾人物的主要窗口之一,但隨著節目內容同質化、節目形式固定化、訪問套路模式化等問題,此類節目的發展亟待改革。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由騰訊新聞出品的節目《僅三天可見》另闢蹊徑,它讓觀眾看到了訪談節目的全新可能,也讓真人秀的「真實」底色得到了凸顯。

《僅三天可見》第一季中,觀眾可以感受到主持人充滿主觀的觀察和解讀,很少觀眾敢在鏡頭面前如此直白評價一位藝人,「真實」是這個節目最大的特點。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極力拜託了擺脫「秀」的成分,它通過記錄一場建立在真實底色之上的「社交實驗」,為最後的訪談做鋪墊。

在第一季裡,觀眾看到了主持人對嘉賓的深度剖析,我們從主持人的視角從而更瞭解嘉賓,可以說是個優秀的訪談節目,但與社交實驗卻沒有什麼實質關係。到了第二季,節目組特別強調了特別實驗季的概念,大膽取消了第一季的主持人角色設置。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將兩兩跨界搭配,呈現五組為期三天的社交實驗,以觀察當代人多種社交模式的真實形態。無論從節目形式還是節目效果來看,本季《僅三天可見》都將是一次「開盲盒」般的冒險式升級。

社恐有必要勉強自己社交嗎?

毛不易和陳飛宇作為第一對「實驗對象」的首期節目上線後,社恐話題再次引起廣泛討論。從第一天徘徊在冷場邊緣的「相親式尬聊」,到第三天「陌生以上,友人未滿」的侃侃而談,兩人的破冰之旅雖舉步維艱,但也算是有所收穫。「我和他性格其實挺像的,但是沒想到今天遇到了一位比我更加社恐的男藝人。」陳飛宇在他們第一天的相處間隙中這樣感慨,既是調侃,也有無奈。

毛不易和陳飛宇見面初期,簡單的互相問候後,兩個人都想快速互動。陳飛宇簡短地談到了自己的減肥經歷,但很快氣氛又陷入了沉默。節目中有一個環節就是一位實驗嘉賓進入另一位實驗嘉賓的工作環境,並在工作環境中觀察TA的工作狀態。當陳飛宇帶著毛不易來到自己的工作環境之後,毛不易開始有點慌了,因為工作的地方人多地少,而且鏡頭也多,而屬於重度「社恐」的毛不易顯然不太適應被這麼多人包圍,滿臉表現出「想走」的表情。

看後眾多網友都感嘆:「這不就是和陌生人聊天的我嗎?」無論是努力找話題讓對方多說幾句的陳飛宇,還是想要儘量給出積極反饋但最後依然只憋出幾個字的毛不易,都讓疲於社交的年輕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此外,在節目中,我們發現陳飛宇和毛不易在相處過程中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隨時可能會引發的衝突也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收看興趣,並以此參與其中,真正達到對自身社交面貌的思考。

其實,「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簡單來說就是在社會上不會與他人交流,甚至是對這樣的行為感到害怕;在當今的社會中,具有這種症狀的人不在少數,只不過是輕度和重度的區別;慢熱是輕度「社恐」的表現之一,而重度「社恐」就猶如毛不易這樣,對人多空間小的地方感到不適甚至是窒息。

那麼,患有社恐有必要勉強自己社交麼?在第一期節目中,陳飛宇和毛不易的相處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解讀。陳飛宇會理解毛不易的「社恐」心理,在他錄製歌曲的時候,不去做過度的打擾。毛不易在初期節目裡表現的更多的是害羞,但是到最後對陳飛宇提的幾個問題,都非常犀利,一度讓我忘記了印象裡那個靦腆的毛毛。三天的相處,讓毛不易在最後肆無忌憚地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淡化了一開始處於陌生環境下的不安,至少說明社恐在理解面前是有所緩解的。

從做任務到做關係,社交實驗節目更具傳播性

如何在三天的「安全區」內發現真實的社交需要,一段社交關係在這不長不短的時間裡,又有多少種可能?在社恐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的當下,年輕人卻在不斷探索新的社交方式。似乎所有人都渴望一段真誠的關係,卻又不願踏出安全區,展示全部的自己。節目組正是抓住了當下年輕人社交中遇到的困惑,使得這場社交實驗更具有傳播性。

縱觀多年來綜藝節目的內容主線,在過去的20年裡,經歷了一個從做任務到做關係的逐漸演化,例如《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這類綜藝會把明星分為兩隊,通過來競技完成各種任務,再比如《奇葩說》,每期一個議題,組隊辯論,在這類節目可以根據自己偏好去選擇立場,去影響勝負,但是偏好這一句話就講完了,不太容易變成談資,更不太具有傳播性。

再到《僅三天可見》的出現,這類節目不再是用人物來帶出關係,而是節目給出的任務本身就是尋找和製造一段關係,讓觀眾看這一段關係是如何從0到1開始形成的。《僅三天可見》這樣的綜藝節目,給觀眾製造的產品是「一段真實的陌生人從不瞭解到相互熟悉」的過程,年輕觀眾可以把整個過程當成談資,對其評頭論足或是自我代入。

不得不說,像《僅三天可見》這樣的綜藝可以看作是非常先鋒、人性和社會性的試驗品。節目組是如何讓社會實驗社交節目更具傳播性,從《僅三天可見》中我們看到它做到了三點。首先,相比於其它綜藝和真人秀,《僅三天可見》從第一季以來就在極力追求真實,而這種追求自然也保持到了「特別實驗季」。兩位嘉賓跨界組合搭配,節目組除了必要的議程設置外,對他們每天的流程不做其他干預,內容自由度極大提高的同時,也導致不確定性成倍增長。

其次,節目組做到了流程的簡化,並且加大了節目的隨機性。基於節目組的意圖,他們以最少的定量讓出了最多的變量,想要了解的人、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都交由嘉賓自己決定,由此才會發展出無限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僅三天可見》成功做到去主持化,嘉賓的主角地位更加突出,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關係更有噱頭,成為吸引觀眾的關鍵,同時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容易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在節目中,節目給出了一個從0到1的關係,觀眾獲得的不只是偏好立場了,他們還獲得了一個頗為重要的活動:就是關於社會話題的談資。在這一點上,《僅三天可見》滿足了觀眾的期待感和社交需要。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