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英特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2021-05-12 14:32:11

自2020年7月英特爾宣佈7nm製程推遲到至今,網上遍地皆是「牙膏廠」intel不如AMD YES,以及蘇媽帶飛AMD,各大新網友紛紛玩老梗,老網友洞察一切祕而不宣暗自搖頭。

大眾嗟嘆53歲intel舉步維艱不如當年,實則「技術驅動型」科技產業被顛覆也只是在頃刻之間。

據PCMark今年2月份的最新資料顯示,AMD首次在x86桌面處理器市場超越了intel,前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0.9%;加上其筆記本、伺服器的整體市場份額也達到了39.8%。通過百度、搜狗都不難了解到,x86最早是被英特爾研發出來的,那麼以技術為導向的英特爾是如何被逐步超越的呢?一切有章可循。

1968年戈登·摩爾(摩爾定律)和羅伯特·諾伊斯(積體電路之父)共同成立英特爾。英特爾主要以研製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1969年,憑藉首批106名員工,英特爾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米德菲爾德路365號開始運營。同年,AMD(美國超威半導體公司)成立,AMD主要業務是生產銷售中央處理器(CPU)和圖形處理器(GPU)。在CPU領域英特爾佔據八成市場份額,AMD則兩成。

一直被英特爾視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競爭對手是如何逆風翻盤的呢?

阻礙——反壟斷法與IBM在美國,對於行業巨頭最大的阻礙莫過於壟斷法,據網上公開資訊,《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反壟斷法的開山鼻祖,主要內容是禁止壟斷協議和獨佔行為,此後制定的另兩部法律則是對這一法律的補充和完善。《克萊頓法》的主要內容是限制集中、合併等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則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內容。根據美國反壟斷法,一旦企業被裁定有壟斷嫌疑,將可能面臨罰款、監禁、賠償、民事制裁、強制解散、拆分等多種懲罰。而且,由於美國實行懲罰性罰款,一旦企業被認定違犯反壟斷法,罰款金額將三倍於損害金額。1976年,AMD與英特爾簽署交叉授權協議互授專利。而x86的問世是在1978年,也就是簽署交叉協議的兩年後,根據該協議,英特爾必須允許AMD生產x86 CPU,而AMD同樣需要支援英特爾使用其x86_64指令集。在當時,x86_64指令集是AMD在1999年設計出來的產品,與x86的問世相差21年,以市場為導向的AMD遠遠不如以走技術路線的英特爾。而在那個年代,英特爾與AMD最大的客戶是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萬國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1982年開始推出80286晶片,久戰沙場的IBM開始嗅到隱患便打起算盤,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是其次,如果把微處理器完全由一家供應商製造,必定是雙刃刀,唯有兩者相互制衡風險係數才會得以降低。於是在1982年,IBM迫使英特爾與AMD簽署協議,使後者成為自己x86與8088處理器的第二個供應商。AMD通過複製英特爾80286處理器取得了AM286,在效能上,AMD製造的AM286優於80286處理器,Socket 插座標準與英特爾平臺相容。根據公開資訊,感受到危機英特爾於1987年,中止了部分與AMD簽署的協議,其中就包括80286處理器。因此AMD開始與英特爾對此進行談判,在多次的談判下都沒有進展,於是AMD將英特爾告上法庭。在持久的公堂對峙下,面對高昂的訴訟費,AMD並沒有放棄自主研發,經過兩年的自主研發,AMD成功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AMD385處理器,這讓英特爾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場官司成為了撼動自己的第一塊基石。為了拖延時間,製造更先進的處理器,步步為營的英特爾以AMD侵犯自己的專利的理由反將AMD告上了法庭。據公開資訊,1995年,以AMD勝訴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公堂對峙。看似贏了的AMD實際輸了,眾所周知英特爾1993年釋出的奔騰(80586),在市場上贏得了很好的反響,這也成為了英特爾佔領市場大量份額的關鍵。而AMD在這多場的訴訟上,不但花費了數千萬美元,還輸了市場,關鍵在於,當時的80386已經因為奔騰的出現落後於市場。時間來到2020年,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與廣大證券研究所整理材料顯示,在全球伺服器CPU市場份額上,英特爾從2018年二季度98.6%下降至2020年二季度的94.2%。而整個2019年都在持續下滑,究其原因,2019年AMD釋出7nm晶片,英特爾仍然停留在14nm的優化上,雖然英特爾通過8068系列的「打造」擁有大量的客戶,一旦過久沒有突破自身,那麼絕對的使用者粘性是不存在的,在技術更先進的市場,一向主打市場的ADM成為了最好的替代品無可厚非。資料來源:公司招股說明,光大證券研究所過失——移動市場在徹底結束與AMD的80386處理器之爭後,移動端開始崛起,移動裝置和移動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人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PC機不再是唯一的電子產品。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大多數非專業場景下,手機逐漸替代了電腦。全世界銷量最大的晶片,不再是英特爾系列,而是ARM系列,這對主打CPU個人計算機的英特爾當頭一棒。面對英特爾,也許會有人質疑,在各種移動裝置佔據電子產品的半壁江山,英特爾為何沒有成為瓜分這個大蛋糕的企業之一,反而主打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事出必有因,所有的事情都得從80年代的指令集說起。較先出現在CPUl領域的是CISC(複雜指令集),CISC運用於計算機對處理高階語言有較強的能力,正當CISC在計算機領域風靡一時的時候,IBM公司對日趨複雜的CISC指令系統後續對於系統性能可能降低產生懷疑,於是在紐約的JhomasI.Wason研究所展開研究。1979年以帕特遜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也開始在美國加冊大學伯克萊分校開展這一研究,經過研究發現,證實了CISC的缺點,複雜指令不但會給計算機帶來結構上的複雜,間接阻礙單片計算機的發展,同時沒法用於晶片製造上。針對CISC(複雜指令集)的誥病,帕特遜教授提出RISC(精簡指令集)的設想,所以精簡指令集是在基於CISC的研究的產物。1981年RISC正式釋出,與CISC相比RISC功耗更低,成立於1968年的英特爾已經使用傳統CISC在個人計算機的道路上深耕12年,所以主營產品走的是CISC路線,無論是CPU的進展程度還是客戶群體在當時比重也是相當的大。面對新型的RISC(精簡指令集),既能滿足功耗低也可以降低指令的複雜度。英特爾開始兩邊同時下注,一邊繼續採用CISC更新產品,一邊推出i860系列RISC處理器。其實英特爾也並不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到底是在RISC(精簡指令集)還是 CISC(複雜指令集),兩者各有利弊。直到90年代CISC(複雜指令集)在結構上的所謂劣勢降低,使英特爾佔據95%的市場份額,大家都開始轉向研究其他的物理系統。而英特爾雖然是兩頭兼顧,但由於業務結構必須分出輕重,主打走RISC(精簡指令集)路線則無法相容以前的產品,而走CISC(複雜指令集)路線可以穩定相容,留存客戶,於是英特爾選擇了客戶也選擇了CISC(複雜指令集),同時賣出所有與RISC相關的技術與裝置,漸漸在RISC(精簡指令集)這方面開始偃旗息鼓。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也將成為英特爾被AMD反超奠定了基礎。落後——晶圓工藝製程

2020 年 7 月 24 日,英特爾公佈了 2020 年第二季度財報。根據財報顯示,由於 7nm 製程良率不理想,英特爾的 7nm CPU 產品較先前預期推遲了大約 6 個月。英特爾首席財務官喬治·戴維斯(George Davis)接受採訪時說,在 7nm 晶片製造工藝技術中發現一種「嚴重缺陷」,英特爾正在進行調整。因此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英特爾一推再推已經司空見慣。

先進工藝方面,英特爾的7nm工藝仍然面臨著技術挑戰。整個14nm系列使用了三年,期間不斷在14nm技術工藝上進行改進。拿14nm++對線AMD的7nm完全沒有問題,若英特爾在晶片納米上落後太多那麼肯定會面臨AMD徹底的彎道超車。

但又由於自主生產和代工製造又存在一定的差別,AMD通過臺積電代工生產,在半導體產業鏈上屬於Fabless(晶片設計和銷售),採用IDM模式(整合元件製造商)的目前只剩下英特爾與三星。IDM模式的優勢是材料的供給可以自給自足,不會因為某些非商業行為產生的供給不足等問題。但弊端也同樣存在,從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最後的銷售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一邊生產資金投入高,一邊對各個製造流程都需要同步提高,牽一髮而動全身。

諸多不良因素在多年後的今天,徹徹底底反應到英特爾的晶圓技術工藝製程上。

臺積電已經實現5nm晶片的量產,而此時AMD正通過臺積電代工5nm晶片,成功吃到了移動市場的福利,而英特爾的7nm時代仍然沒有到來,導致英特爾敗給了AMD銳龍。綜合上述第二點分析,英特爾在錯失移動市場這波紅利,就已經奠定了英特爾在晶圓技術製程上的腳步。

與此同時,PC市場銷售量正在逐漸萎縮,移動端銷售量卻在不斷擴張,加上移動電子更新換代週期開始加快。在風起雲湧的半導體市場,我們看到了臺積電成就了AMD,AMD反超英特爾。但雙方的差別仍然存在,那就是代工與自主生產,自主生產是英特爾的優勢。若想要再次被市場看好,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部分自主生產一部分代工,既可以遏制AMD的攻擊,也可以不放棄自己的生產線同時不錯過市場電子產品的更新迭代。因此,加快晶圓程序佔穩市場、增加使用者粘性,才可以在新一輪決鬥中有更好的翻身機會。

資料來源:Intel,AMD,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英特爾#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